“今天把這么多人召集到這里,就是為了黃河的永續發展,可見黨中央多么重視。這件事要久久為功,鍥而不舍,一以貫之地抓下去。”2024年9月12日,一場牽動黃河沿岸9省區的會議——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蘭州召開。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鏗鏘、字字千鈞。
甘肅省蘭州市曾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軍事要塞和商貿重鎮,也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近年來,蘭州市通過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污水處理廠擴能提標、黑臭水體治理整改等舉措,讓入河水體重歸清澈,黃河蘭州段實現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100%,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水體,2023年出境斷面水質躍升至Ⅰ類,黃河兩岸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圖為2024年9月23日拍攝的黃河蘭州段兩岸景色。 新華社記者 陳斌/攝
5年前的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在甘肅考察時明確提出:“我曾經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今天我要說,黃河一直以來也是體弱多病,水患頻繁。”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河南考察,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然而,多年來累積的問題讓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依然脆弱:在全國主要流域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域土地面積比例最大;上中下游生態易退化,恢復難度極大且過程緩慢;部分地區污染排放強度較高。
“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的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統籌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定下調子——“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各地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萬里黃河正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多彩新畫卷。
——在黃河上游,涵養水源,守護“中華水塔”。
2024年6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豐富多樣、也十分脆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生態功能最大化,是這一區域的主要任務。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這個“中華水塔”守護好,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如今,青海省水資源總量明顯增加,每年向中下游穩定輸送600億立方米Ⅱ類以上的優質水,濕地面積躍居全國首位,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日益提升,“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豐沛。
——在黃河中游,治水治沙,綠意點染黃土高原。
陜西北部的延安、榆林兩市,大部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黃河上中游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
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村,位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一條小山溝。從前是“山上光禿禿、年年遭災荒”,如今已經“層層梯田盤山頭、片片林草蓋坡洼”,村民種植的山地蘋果成了致富的“金蛋蛋”。村民自豪地說:“現在黃河的水里再也沒有高西溝的泥沙。”
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考察調研時指出,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你們堅持不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俱進發展農村事業,路子走得是對的。
——在黃河下游,構筑生態廊道,推動沿河生態不斷向好。
黃河三角洲,萬千泥沙沉積帶來的年輕土地,孕育著無限生機與希望。600多種植物構成了我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每年有超過600萬只鳥類在此遷徙、越冬,40多種魚類在此產卵繁殖……
2021年10月,黃河入海口,習近平總書記沿著木棧道步入濕地深處,實地察看這片動植物的樂園,殷殷叮囑:“要管理好,不能讓濕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獵、設網捕鳥。”
2024年7月26日,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山東東營黃河口等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策劃:周昭成 許文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