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頭村,“硒”望之村
《求是》雜志記者 岳勁松 江西日報記者 鄭 穎
江西于都是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潭頭村是有名的紅軍村。受自然、歷史等多重因素制約,潭頭村過去一直發展得較為緩慢,得益于脫貧攻堅戰的強力推進,2017年實現了整村脫貧,奔上了小康路。
2019年5月20日,是潭頭村村民們永遠難以忘懷的日子。那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潭頭村,考察革命老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發展情況,強調要把鄉村振興起來,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總書記對鄉親們說,只要跟著共產黨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一定能實現,好日子還在后頭呢!總書記質樸無華的話語和深厚真摯的關懷,溫暖著鄉親們的心田,也照亮了潭頭村幸福生活的前進方向。
潭頭村牢記總書記囑托,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持續努力,發揮富硒資源優勢,推動產業脫貧致富,整治人居環境,發展特色旅游,美好的愿景一步步變成了現實。如今的潭頭村,處處涌動著蓬勃活力和嶄新氣象,生活真像總書記說的那樣,芝麻開花節節高,越過越紅火。
生活有了新“硒”望。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富硒食品深受青睞。潭頭村擁有富硒土壤6000余畝,依托得天獨厚的硒資源,不斷把富硒產業做大、品牌擦亮,讓寶貴的土壤“流金淌銀”。這幾年,村里把原來針對貧困戶的專業種養合作社擴展到全村851戶村民,深化“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合作社、基地務工等方式,帶著村民一起干。種植品種除水稻、蔬菜,又新增加了臍橙、油茶、大豆等。潭頭村已拿到6個富硒產品認證,還注冊了“潭頭富硒大米”品牌,產業發展品質顯著提升。村民們說,“以前水稻3元一斤,現在1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種田更有滋味了”。
離潭頭村不遠的冷鏈物流園里,一筐筐剛從蔬菜大棚里采摘下來的茄子、辣椒、苦瓜、絲瓜、豆角等富硒蔬菜,正在被收儲進冷庫,準備轉運銷售。新鮮農產品不易保存,縣里就把冷鏈直接建到田間地頭,并引進中化農業、中糧等大型國企,從技術到銷售到物流運輸,為富硒產業提供了一條龍服務。村里還借助電商直播銷售富硒產品,廣受歡迎。如今,潭頭村生產的富硒蔬菜不僅銷往南昌、長沙、上海、浙江等地,還打開了國際市場,坐上中歐班列銷往國外。
鄉村蝶變美如畫。走進潭頭村,從水塘抬眼望去:真美!滿目青山之間,小橋、流水、人家,天光云影之下,粉墻、青磚、黛瓦,一排排小樓墻上繪著喜慶的農民畫,充滿了生活的張力與奔放,勾勒出鄉村的詩意生活。
脫貧攻堅期間,潭頭村完成了水、電、路、網、衛生室、小學等建設。這幾年,又陸續投入100多萬元,建了污水處理站、垃圾中轉系統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村里人明白,美麗村莊不單要傾力建設,更要在呵護上下足“繡花”功夫。他們建立了覆蓋全村、各級聯動的網格化長效管理機制,實行村干部包片、小組長包組、黨員聯戶包路段,村里事事有人管、有人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建起志愿服務隊,每月至少開展一次人居環境整治集中行動。同時,宣傳引導文明新風尚, “除陋習、講文明、護環境”在村里蔚然成風。潭頭村被評為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基地、江西省森林鄉村。
近年來,潭頭村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村容村貌、人居環境、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嶄新氣象。圖為2021年5月12日,潭頭村農居小樓墻上繪著喜慶的農民畫,充滿了生活的蓬勃活力與希望。 江西日報社供圖 史港澤/攝
傍晚時分,潭頭村靜謐的水塘里,村民劉次發泛舟水面,熟練地撈起落葉和其他雜物,一汪碧塘干凈透亮。在保潔崗位上已經干了5年的劉次發深有感觸地說:“潭頭以前有句老話:晴三天,挑爛肩頭;雨三天,水濺灶頭。現在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早就不是過去的潭頭啦!”
升級發展節節高。脫貧致富,經濟發展,景色宜人,潭頭村有了名氣,很多游客慕名而來,村里的人氣越來越旺。看準時機,村“兩委”召開戶主大會征求意見后,決定乘勢而上推動產業升級,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2019年7月,以“村集體+旅游公司+村民”的形式,開辦潭頭村旅游公司,開發富硒餐飲、鄉村民宿、特色農產品、研學、休閑采摘、農事體驗等特色旅游項目。公司收益50%用于股東分紅,30%用于運營發展,20%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村民們嘗到富硒種植的甜頭后,又端上了旅游業的飯碗。
潭頭村有一個網紅打卡點——紅軍烈士后代、退伍軍人孫觀發家。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在這里和群眾圍坐在一起拉家常,關切詢問大家的生活收入情況。當時,孫觀發家的年收入不算高。這幾年,他家裝修空房,辦起了民宿,后來又開了農家樂和超市,生意興隆。去年,年收入達到23萬多元。孫觀發的幸福生活,是潭頭村旅游產業風生水起的縮影。2020年春節前,村民們第一次拿到旅游公司的分紅,每戶400元。今年春節,公司又發了80多萬元分紅,每戶1000元。最近,占地700平方米、能容納600多人同時就餐的新“富硒食堂”正加緊建設,潭頭村的旅游產業將迎來更大發展。
記者手記:
潭頭村入口的石碑上刻著幾個大字: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是潭頭村實現小康的密碼,也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更是紅色基因的傳承發揚。潭頭村人始終感黨恩、跟黨走,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愛化作建設美好家園的巨大干勁,以奮斗者的姿態踐行著跨越時空的蘇區精神,他們的鄉村振興路一定越走越寬廣,生活一定越過越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