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考察調研,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要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各高校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立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本刊特約六位同志撰寫學習體會文章,現予刊發。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根本遵循
過 勇
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標準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曾強調,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為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根本遵循,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民族復興迫切需要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世界各國都把辦好大學、培養人才作為實現國家發展、增強綜合國力的戰略舉措。回顧全球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大學發展與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緊密聯系在一起。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到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從啟蒙運動時期的法國和19世紀后期的德國到20世紀后的美國,這些國家的歷史都充分表明,大學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關鍵作用,這也是這些國家成為當時世界科學中心、綜合國力得到顯著提升的重要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高等教育推動國家發展的歷史規律,闡明了辦好大學與增強綜合國力之間的邏輯關系。
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致力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迫切需要建設一批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培養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是人口大國,要從人口大國邁向人才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主陣地,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重任。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就是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中國大學的發展要與時代同行,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在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中國在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大學的發展理應以黨和國家的戰略需求為己任,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重大貢獻。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能夠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和科技發展,要能夠在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方面攻堅克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堅持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扎根中國大地發展高等教育。回顧黨領導和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始終結合中國實際,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辦學思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五四運動對中國高等教育變革產生重大影響;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一大批應社會建設需要的大學先后成立,高等教育規模得到迅速發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高等教育進入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時期,為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走過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極不平凡歷程,辦學規模、培養質量、服務能力實現歷史性躍升。事實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堅持將高等教育與中國社會發展和人才需求聯系在一起,通過高等教育發展解決中國實際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中國高等教育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需要有一流大學群體的有力支撐,一流大學群體的水平和質量決定了高等教育體系的水平和質量。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大學治理結構更加合理,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顯著提升,大學對國家發展的貢獻度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持續提高,一流大學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充分發揮,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穩步實現。
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遵循。我們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流大學,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黨中央對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中國高校的辦學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深刻把握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目標方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的政治方向。黨領導下的大學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根本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堅持正確辦學方向,真正做到“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人民的大學不負人民”,就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這是建設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政治優勢。清華大學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始終牢牢把握辦學政治方向,始終堅定把“兩個維護”作為“綱”和“魂”。一年多來,全校黨員干部自覺增強政治意識,把接受中央巡視和進行整改作為最嚴肅最緊迫的重大政治任務抓緊抓實。在2021年慶祝黨的百年華誕中,1200余名清華師生參加慶祝活動,用青春和赤誠向黨的生日獻禮,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中堅定理想信念。
必須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追求一流是一個永無止境、不斷超越的過程,要明確方向、突出重點。要培養一流人才方陣。建設一流大學,關鍵是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一流人才的核心是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著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清華大學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部署,不斷創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和導學思政,以強基書院為試點探索本博貫通培養模式,順利完成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總結工作并獲評“優秀”。此外,培養一流人才的關鍵還在于必須有世界一流的大師,讓更多教師成為“大先生”。好的學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有一支優秀教師隊伍。在這方面,清華大學持續完善教師發展支持體系,全方位培養、引進、建好師資隊伍。一年多來,一批杰出人才入職清華,5位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及外籍院士,穩步推進以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推動高質量人才培養。
必須秉持“四個面向”為國奉獻的發展定位。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目標,勇于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這既是一流大學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的必然要求,也是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的集中體現。清華大學持續強化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先后成立集成電路學院、碳中和研究院,王大中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項成果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在奉獻國家的進程中不斷追求新的更為卓越的目標。
(作者: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
?
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齊鵬飛
“辦好思政課,是我非常關心的一件事。”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觀摩思政課智慧教室現場教學,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辦好思政課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圍繞辦好思政課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為辦好新時代思政課提供了科學指引和強大動力。
“蒙以養正,圣功也。”在任何國家,“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都是高等教育繞不過去的“根本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教育是社會主義的教育,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引導學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用不可替代,高校必須旗幟鮮明、理直氣壯辦好思政課。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經師易求,人師難得。”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是引導和幫助學生提升思想品德、堅定政治信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指導者和引路人。因此,必須培養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和“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思政課“好老師”“大先生”隊伍。
“師者,人之模范也。”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對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應該成為這樣的人。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傳道”,是第一位的。一個教師,如果只知道“授業”“解惑”而不“傳道”,充其量只能是“經師”“句讀之師”,而非“人師”。習近平總書記將這其中的道理闡釋得非常透徹——“ 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一個優秀的思政課教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真正做到信仰堅定,對所講內容高度認同,做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典范。
思政課的“好老師”“大先生”要有仁愛情懷,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心中始終裝著學生,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要對學生充滿愛心和信任,在嚴愛相濟、潤己澤人的前提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要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和貼心人,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以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更高一層的標準和要求是,思政課的“好老師”“大先生”,必須是讓學生信服和尊重的大學問家,要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使其成為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豐沛學術資源。辦好思政課,必須配齊建強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建設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只要有了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思政課一定會辦得越來越好。
思政課要有面向新時代、適應新時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創新,要構建和完善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特點和人才培養規律特點的教育教學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接續的過程,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思政課建設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向改革創新要活力。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要注重高校本碩博學生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注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一體化建設,注重“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一體化建設,注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對學生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
思政課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傳導主流意識形態,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既要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們的心田、轉化為日常行為,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善于采用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專題式教學、分眾式教學等,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技術使思政課活起來。也就是說,要在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及其學理哲理道理的基礎上,使思政課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教學效果,真正在學生中入眼入耳、入腦入心。
將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善用“大思政課”,不斷增強思政課的現實關懷和社會實踐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當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這些都是思政課教育教學繞不開的熱點難點問題。
我們要構建和完善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的“大思政課”,就必須聚焦“兩個大局”“兩個百年”的時代背景,將億萬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已經書寫和正在書寫的時代篇章作為豐富而生動的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扎根廣袤的中國大地,面向火熱的社會實踐,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要學會講故事、講好故事,要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新時代的故事,講好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故事,講好中國人民“每個人都了不起”的故事。
要講好故事背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教育引導學生大力弘揚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進一步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要有宏大的歷史視野,把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把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會主義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8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100多年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7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40多年實踐史的歷史脈絡、歷史經驗和歷史底蘊講明白、講清楚,講好對于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斷深化的思想認識,引導學生理解我們的定力和底氣之所在、決心和信心之所在,讓“大思政課”始終充滿新思想砥礪的深度、新理論闡發的力度和社會關懷的溫度。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高文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事業。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戰略任務。在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加快推進,取得了顯著成績。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為新時代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回答好時代之題,迫切需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復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威脅加劇。世界經濟失衡、國際政治格局重組和社會治理困境,在思想和文化層面帶來反思,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給出新的解答。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國際環境,回答這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迫切需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馬克思主義只有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一百多年來,我們黨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理論引領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既是我們黨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要求。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首先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歷史表明,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喪失靈魂、迷失方向,最終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要自覺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各個環節。全面準確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正用以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實踐、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把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作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保證。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不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簡單延續,不是其他國家知識體系的轉換遷移,而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對中華傳統知識體系的創新與發展。經過黨領導人民的百年奮斗,中國走出了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實現全面小康,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已經具備了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物質基礎和理論儲備。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形勢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中國建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歷史機遇。
加快構建自主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要立足中國和世界的最新發展,從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解決好真問題。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養分,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刻認識到知識來自于人民,讓知識服務于人民。堅守人民立場,多到實地調查研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要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關鍵在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從人才抓起。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有“五路大軍”,要把這支隊伍建設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加強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實施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戰略,建設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要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保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本職工作上。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要把責任放在首位,在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服務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心懷“國之大者”,圍繞國之大局、國之大要、國之大事、國之大計進行深入研究,回答時代之題,彰顯中國之理。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注重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溝通中外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哲學社會科學是一種文化軟實力,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在世界獨樹一幟。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更好答好“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對話、交流與合作,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深入推進中外文化交流融通,既做到服務世界,又實現洋為中用。要把“請進來”和“走出去”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拓展國際學術空間,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國家對外軟實力建設中的作用。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
建設一支優秀教師隊伍
韓喜平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切看望慰問、致信問候祝賀人民教師。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好的學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有一支優秀教師隊伍”。我們要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期望和囑托,努力建設一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推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流的學校需要一流的教師隊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總書記將教師置于“本”與“源”之位,充分表明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
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上,英雄輩出、大師薈萃,這與一代代教師的辛勤耕耘是分不開的。中華民族歷來有著尊師重教的優秀傳統,依靠教師言傳身教、釋疑解惑、甘為人梯、成化天下。中國共產黨一直十分重視教師在教書育人中發揮的重要作用。1985年,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每年的9月10日被定為教師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加重視教育,更加關心教師,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極大鼓舞和激勵著廣大教師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共產黨遵循教書育人和教師成長規律,長遠謀劃、科學布局、穩步推進,有力推動了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要努力成為培養好學生的好老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新時代教師的崇高使命和責任。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教師“要堅定信念,始終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教師的素質決定了教育的質量,優秀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在一系列考察、講話、批示中對優秀教師提出“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思政課教師六種素養”等要求,表達對培養優秀教師的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再次對做一名好老師提出了新要求。
教師要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好老師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要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是做一名合格的“經師”,教授學生必備的專業知識。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這就要求教師首先精通專業知識,具備“經師”授業、解惑的基本業務素質。同時,教師要努力成為弘道、樹人的“人師”。“經師易求,人師難得”,教師要做解答學生人生困惑、現實困惑的引路人,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
教師要嚴愛相濟、潤己澤人。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愛才有責任。教書育人靠的是教師在課堂上對三尺講臺的默默堅守,靠的是對“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執著追求。選擇做一名教師,就意味著選擇了責任、付出和奉獻,要真心熱愛學生,熱愛這份職業,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以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教師要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教師在教學和實踐過程中要加強自身修養,言傳身教、誨人不倦,躬身踐行、勝似千言。漢代揚雄說,“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做為學、為事、為人的典范。在學生眼里,老師是“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一言一行都給學生以極大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身教比言傳更為重要,正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做到為人師表,以模范的道德品行熏陶和引領學生,擔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青年教師是學校的未來。當前,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在推動高校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辦好人民滿意高等教育的歷史進程中,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是十分重要的力量。高校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重視青年人才培養,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真心愛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培養造就一支優秀的青年教師隊伍。
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提升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素質素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培養造就一支師德師風高尚、業務精良的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青年教師隊伍,從根本上要堅持黨管人才、強化政治引領,不斷提升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素養,讓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成為青年教師的自覺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放手使用優秀青年人才,為他們成才鋪路搭橋。高校應進一步提高站位,強化思想認識、角色意識、目標認識,針對不同專業背景的青年教師職業發展需求,搭建發展平臺、夯實發展基礎,打通青年教師成長通道。
深化教師選育機制改革,遵循教師成長規律培養優秀青年教師。選拔和培養優秀教師隊伍,挖掘教師隊伍的人才潛力,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要求。要在遵循教師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注重選拔、培養、考核等方面同時著手,精準引才、系統育才、科學用才、用心留才。在選拔環節,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建立完善的人才選聘機制;在培養環節,著重培育弘揚高尚師德,弘揚立德樹人的職業追求,并以激發教師潛力、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為主要任務,建立有針對性的、科學的培養方案;在考核環節,重點強化師德考評落實,完善聘期考核標準,規范聘期考核工作,構建渠道暢通、銜接有序的人才發展通道,有效促進高校優秀青年教師人才培養。
堅持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以科學合理評價激發青年教師隊伍活力。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主體,要強化教育教學管理,激勵青年教師立足教學一線,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方式,不斷提升立德樹人的質量和水平。要進一步深化人才評價制度改革,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制定分類評價標準和傾斜政策,鼓勵教師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不斷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堅持人才第一資源理念,在培養青年教師的過程中,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發揮優秀人才示范引領作用,激發“人才集聚”效應,打造有助于青年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平臺。此外,還要完善人才發展投入機制,保障教師待遇,讓各層次人才有希望、有動力、有實力成長為頂尖人才,形成“近者悅、遠者來”的良好生態。
立德樹人,關系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關系國家前途命運、關系民族復興進程。高校必須始終堅持從政治上看教育,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不斷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努力培育一大批高素質的“大國良師”。高校教師也應不忘立德樹人初心,勇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師范端嚴,學明德尊,爭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
(作者: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
?
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安鈺峰
2022年4月25日,在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北大師生應該繼續發揚五四精神,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北京大學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大力發揚五四精神,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百多年前,中國大地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北京大學是這段光榮歷史的見證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國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也是我們黨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動的歷史見證地,在建黨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五四運動的發起人是北京大學師生,宣言的起草人是北京大學師生,游行隊伍的總指揮、走在隊伍最前面的先鋒和整個隊伍的主力軍是北京大學師生。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已經深深融入北大傳統。一百多年來,在五四精神指引下,一代代中國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投身民族復興大業,書寫了彪炳史冊的壯麗篇章。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大學以5月4日作為校慶紀念日,這既體現了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的深厚淵源,也表達了北京大學將永遠沿著五四運動開辟的民族復興道路勇往直前,與國家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
弘揚五四精神,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五四運動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五四運動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歷史洪流中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青春樂章。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我們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流大學,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必須要把好方向。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然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北京大學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不斷擰緊思想的總開關。校黨委書記主講“開學第一課”,引導學生在開啟人生新的征程之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用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主陣地,推動黨史更好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好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學將暑期社會思政實踐列入本科生必修課,在全國建設了233個思政實踐課教育基地。以“賡續紅色血脈永遠跟黨走”為主題,在革命老區、城鎮鄉野、田間地頭開展思政實踐活動,210支課程團隊、3377名本科一年級學生在祖國大地上追尋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歷史足跡。開設全校性黨史課程“百年黨史專題”,邀請權威黨史專家授課,發揮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體現出來的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和工作方法。
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設立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4個研究中心,加大研究闡釋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力度。成立中共黨史研究中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中心和五四運動研究中心形成研究集群,全面推進黨史研究和黨的創新理論研究。“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近年來北京大學學生積極踴躍申請入黨,2019年在籌備國慶游行的3個月訓練中,有328名師生主動遞交入黨申請書;2020年在武漢抗疫前線,有172名北京大學醫生、醫學生遞交入黨申請書。通過各式各樣的學習教育,北京大學進一步抓牢、抓好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在辦學正確政治方向上走得更加堅定、更加扎實。
以師德師風為第一標準,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大學辦學能力和水平。教師承擔著最莊嚴、最神圣的使命。梅貽琦先生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樣的大師,既是學問之師,又是品行之師。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長期以來,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作出了重大貢獻。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系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對教師隊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時代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標準,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北京大學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各類教工培訓與集體活動中,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論述,引導廣大教師將教書育人與自我修養相結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大先生”。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引導廣大教師繼承發揚老一輩教育工作者“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將“四史”教育特別是黨史教育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納入教師入職培訓、日常培訓、思想理論學習、國情研修計劃,不斷增進教師群體對黨史國史、國情民情的深入了解和由衷認同,使他們更好地肩負起做學生健康成長引路人的時代重任。通過各式學習教育,引導北京大學教師真正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斷作出新貢獻。
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教育體系是對一個國家教育情況的基本描述,對內是路徑、對外是標識,對個人發展成長與社會用人影響巨大,需要定型和穩定。教育體系與社會匹配的程度越高,國家發展就越健康越可持續。中國的大學怎么辦?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臺,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扎實開展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推動高校結合自身優勢,探索適合學校學科特點、地域優勢的教育模式。加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人才培養,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培養大批高素質優秀人才。深入開展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支持培養重點學科、重大項目、重點人才隊伍,通過國際交流、創新計劃、聯合培養、實習基地、品牌課程等多種模式,推動研究生教育向更高水平發展。緊緊圍繞“四個面向”,緊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發展動態,前瞻性地預判智能時代科技發展給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和治理模式帶來的深遠影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北京大學以埋頭苦干、改革創新的實際行動,自覺地對接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瞄準“卡脖子”領域,加強對重點學科、重點方向的投入,先后成立未來技術學院、集成電路學院、計算機學院、電子學院、智能學院等多個“新工科”院系,開拓學校事業發展新局面,不斷提升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和水平。堅持“五育”并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其中,體育既是基礎,又是保障。毛澤東同志曾在《新青年》發表了《體育之研究》,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思想,闡述了體育與德育、智育的關系。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教學思想,重視體育對于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性。進入新時代,“德才均備、體魄健全”,已經成為北京大學核心的育人理念,成為北大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百年大計,教育先行,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大力弘揚五四精神,扎實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努力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中國青年。
(作者: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王 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