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孜孜追求,《詩經》中就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之語,《禮記》中則對小康有具體的描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進程中的偉大百年夢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全國人民意愿和黨的事業發展需要,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性任務,“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我們要一鼓作氣,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還要再接再厲,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好局、起好步。
提出并不斷豐富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是偉大的歷史性決策
科學分析研判一個較長時期的內外部發展環境變化,提出富有感召力的愿景目標,并團結帶領全體人民凝心聚力為之不懈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和不斷豐富完善,既是這個優勢的充分體現,也是一個橫跨大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偉大歷史性決策。
“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兩步走”的戰略考慮,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最初探索,也為后來的“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基礎。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重申了“兩步走”的戰略設想,即“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再次重申了“兩步走”和“四個現代化”的戰略安排。以“擺脫落后和貧困”為目的的“四個現代化”建設和“兩步走”戰略為后來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思想準備。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就明確提出20世紀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實現小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思考,鄧小平提出需要重新思考中國現代化建設發展目標這一重大戰略性題目。經過一段時間國內外調研及深入思考,他在1979年12月6日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提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黨的十二大正式把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目標的構想確定為后續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即從1981年到2000年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在制定和不斷完善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目標的同時,鄧小平還對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提出前瞻性構想,并提出“三步走”戰略。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確認了這個戰略并提出,“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完成。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奔小康”目標更加豐富和具體。1990年12月,在我國已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一步戰略目標的情況下,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對小康目標作了更加具體的描繪,對小康水平作了更為豐富的界定,“所謂小康水平,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這個要求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1995年9月,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完善了小康目標,“2000年,在我國人口將比1980年增長3億左右的情況下,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黨的十五大承上啟下,根據世紀之交中國發展階段的新特點,對21世紀前50年中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新的分階段部署,具體包括:到20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進入21世紀,在總體實現小康目標后,提出凝聚全黨全國人民的新的發展戰略目標。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目標,主要是因為在當時實現的小康還是一個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國現代化建設依然任重道遠。為此,黨的十六大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并提出,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使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黨的十七大拓展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內涵,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包括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黨的十八大以來,順應我國經濟社會新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賦予了“小康”更高的標準、更豐富的內涵、更全面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包括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字之別,標志著跨越近半個世紀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征程進入了最后的沖刺階段,也展現了我們黨如期兌現向人民、向歷史作出莊嚴承諾的必勝決心和信念。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作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包括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成效顯著、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七個方面。
黨的十九大科學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這一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在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后提出: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進入2020年,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帶來的巨大沖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統籌全局、果斷決策,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在很短時間內取得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大戰略成果,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向全黨發出號召,“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頑強奮斗,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
總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進程的繼承延續、階梯遞進,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堅守并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豐富完善的偉大歷史性決策。展望未來,“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們一定要開好局、起好步,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不懈努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偉大的實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的長久夢想,更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族人民的持續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就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體人民真抓實干的集中體現。
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艱辛探索,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很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國民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1952-1978年,按當年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從679.1億元增長到3678.7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19元/人增長到385元/人。1978年,我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到1.8%,位居全球第11位。隨著經濟整體增長,多個關鍵經濟指標有了顯著提升。1950-1978年,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62.17億元增長到1132.26億元,大幅增長了18.2倍。1952-1978年,按當年價計算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76.8億元增長到1558.6億元。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善。1952-1978年,在耕地面積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從18.4萬千瓦大幅增加到11749.9萬千瓦,有效灌溉面積從19959千公頃增加到44965千公頃,化肥施用量從7.8萬噸增加到884萬噸,農村用電量從0.5億千瓦小時增加到253.1億千瓦小時,稻谷、小麥、玉米等主要農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也都實現了2倍左右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有了顯著改善。在就業和收入方面,1952-1978年,就業人口從20729萬人增長到40152萬人,接近翻了一番。1949-1978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9.7元增長到171.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43.8元增長到133.6元。在教育方面,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從1949年的20%迅速提高到1978年的94%,從學前教育到普通高等學校等各類學校的數量都有大幅增長。在醫療方面,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僅有醫療衛生機構3670個,衛生人員54.1萬人,衛生機構床位8.46萬張,人口死亡率高達20‰。到1978年,醫療衛生機構增長到169732個,增長超過46倍;衛生人員達到788.3萬人,增長超過14倍;衛生機構床位達到204.17萬張,增長超過24倍;人口死亡率快速下降到6.25‰。最為重要和直接的是,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1981年的67.77歲,平均每年提高一歲還多。與此同時,“兩彈一星”等一大批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技創新成果的取得,為我國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走上自主發展道路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實行改革開放到世紀之交的20余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一條康莊大道上越走越快,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社會的面貌煥然一新,順利實現了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大階段性目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局面。1990年,以當年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872.9億元,比1980年名義增長超過4.1倍,實際增長超過2.4倍;以當年價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663元,比1980年名義增長接近3.6倍,實際增長2.1倍,順利實現了“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標。2000年,以當年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280.1億元,比1990年名義增長超過5.3倍,實際增長接近2.7倍;以當年價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942元,比1990年名義增長超過4.7倍,實際增長超過2.4倍,順利實現了“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標。在這20余年中,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2000年,全國就業人員達到72085萬人,比1980年大幅增加近3億人;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21.3元,比1980年實際增長4倍以上;全體居民恩格爾系數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42.2和48.3,比1980年下降17.7個百分點和13.5個百分點;按照1978年標準,貧困人口僅有3209萬人,貧困發生率為3.5%,分別比1980年下降18791萬人和23.3個百分點;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保障體系,當年年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有13617萬人,失業保險10408萬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787萬人;文盲率降至6.7%,比改革開放初期的22.8%快速下降16.1個百分點。
進入新世紀后的2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大踏步趕上世界發展最新潮流,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即將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壯舉。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2000-2019年,我國年均經濟增速達到9%,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持續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在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供給體系質量不斷提高。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2019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22144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2.23%,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一大批關鍵核心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引領力也在持續提高。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我國區域發展平衡性、聯動性更加明顯。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普遍提高。2000-2019年,城鎮就業人員從23151萬人穩定增加到44247萬人,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平均都在1000萬人以上。經過20年來的持續發展,我國目前已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2019年,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達到10.72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比世界平均預期壽命高近5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14億人民生命健康得到有效保障。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成為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能源資源消費更加集約,2019年,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能量為0.49噸標準煤,比2000年大幅下降38%。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我國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態環境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的變化。
(作者:張來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昌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
責任編輯: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