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文化建设成就显著,同时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一些城市重硬件、轻软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场馆,但缺乏优质文化内容和有效组织,导致文化空间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成为城市活动的“悬浮物”;一些城市文化认同度、公众参与度不足,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旁观者”;等等。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的火爆出圈及其引发的诸多文化现象、产生的跨界连锁效应,为推进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

2025年7月5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六轮比赛中,南京队主场0比0战平苏州队。图为当日,苏州队球员在比赛前向球迷致意。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城市文化建设要适应新的时代特征,满足群众新的文化需求。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关键要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呈现新特征新要求,人民对于优美人文环境、优质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的期待更为迫切,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特点。“苏超”的成功,就在于顺应新时代群众对健康生活、多元文化、参与体验的新需求,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们对文化认同、社会交往、情绪价值的强烈渴望,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传播手段、时尚元素、休闲生活方式相结合,提供的文化产品更加符合当代审美、契合群众需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要坚持需求导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资源,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打造具有独特魅力、能与人民群众产生“灵魂链接”的城市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文化建设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城市是居民生活共同体,居民是城市文化活动的主体。广大居民以各自的智慧和能力,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新的城市文化成果,体现城市生活的各种观念和感受。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苏超”被誉为“人民的足球”,倡导“全民参与+城市荣誉”,没有鲜亮的明星代言,没有巨额的出场费和广告赞助,没有高昂的票价门槛,把参与其中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情绪成本都降到了普通群众完全能接受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入推进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关键要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让群众自己“点菜”、自己“下厨”、自己“品尝”,把群众的文化智慧激发出来、文化潜能释放出来,让城市文化在人民群众更积极的文化参与、更主动的文化创造中生根发芽、永葆生机。
城市文化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赢,实现双向奔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既是重要目的,也是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从一些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践看,现代化程度越高,文化发展要求就越高,文化对发展的贡献度也越高。“苏超”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24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万亿元,各地市发展相对均衡,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治理有效。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条件,“苏超”得以成功举办,同时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注入新动能。特别是持续把文化作为一种复合型创新要素融入经济活动,既有13座城市“各美其美”的文化张扬,也有“美美与共”的经济互荣;既有对人文禀赋的坚守,也有对现代经济的拥抱,诠释了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奔赴,堪称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生动样板。深入推进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要统筹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将文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更好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城市文化建设要形成合力,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有更加自觉的文化建设,还要有更高效能的文化治理。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强化系统观念,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注重综合施策,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苏超”将政府引导、市场发力、社会参与高效协同,政府积极做好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平台搭建和秩序维护,媒体、企业等通过直播、文创、传播等方式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俱乐部、社区志愿者团队等积极做好公共服务,打出一套“组合拳”,汇聚起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的强大合力。深入推进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制度机制、拓展渠道载体,更好把各方面活力激发出来、把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全面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2025年“苏超”已经落幕,然而终场哨响并不意味着赛事的结束。“江苏13市,友谊1314”,那些奔跑的身影、震天的呐喊、飞扬的激情,深深刻进每个人的记忆。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赛事早已超出了单纯的体育范畴,展现了有力量的群众参与、有味道的文化互动、有温度的城市认同,成为一记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好球”。
更多内容,详见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调研组文章《“苏超”: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一记“好球”》
(策划:周昭成 许文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