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总书记强调,“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
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伴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都需要技术、要素、产业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条件作为支撑。技术之所以能够引发生产力变革,就在于它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并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同时,生产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可以成为技术创新应用和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的“加速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方面优势,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区域间、企业间充分流动,大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有力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生产力发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关键阶段。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300多项改革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改革作出重要安排,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部署,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流动。新质生产力是前瞻性的、开拓性的,无论是科学研究、技术转化还是生产应用,都需要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当前在有些制度方面还存在短板,一些关系还没有理顺,束缚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因此,要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配置效率,推动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功能,更加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能,提升经济运行整体效率。要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分布是全球性的,扩大对外开放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产业升级。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体制、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持续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全球创新要素利用和配置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持久活力。
(编辑:高天鼎 李雯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