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个人送外卖职业体验的诗歌《赶时间的人》走红网络,关切大英博物馆藏品“失踪”事件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刷屏各平台,改编自台湾地区政治人物言论片段的网络歌曲《没出息》火遍两岸……新大众文艺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艺现象,展现出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深刻改变着文艺生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主动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提出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民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各行各业普通群众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文艺创作,他们利用互联网平台创作传播诗歌、散文、小说、短视频、微短剧、才艺表演等,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与传统形态的大众文艺相比,新大众文艺创作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大众化趋势,内容海量、风格多样的文艺作品被源源不断创作出来,让广大群众能够“各取所需”、“各美其美”,文艺创作实现了从“为大众”、“写大众”到“大众写”、“大众享”的转变,是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在文艺领域的斑斓映射,是中国式现代化精彩图景的生动展现。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有助于让人民大众这个社会历史的“剧中人”,焕发出更多文艺创作活力,成为更好的“剧作者”,享受到更多文艺成果,最大限度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精神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文艺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包容性,激发蕴藏在广大民众中的生命力、感受力、想象力;有助于拓宽文艺的想象性和创造性,拓展文艺创作传播评论边际,形成文艺审美新风范,在提升广大民众精神生活品质的同时,砥砺出更多具有时代新质的人民史诗;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文艺走出去,让更多新质精神文化产品如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网络短剧和潮玩品牌等走向世界,触达更多海外文化受众和消费者,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
在看到新大众文艺成为新时代文艺繁荣中喜人风景的同时,也要看到新大众文艺发展面临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新大众文艺的大众化、低门槛特征,导致有可能出现对文艺应有精神价值与审美深度的忽视;新媒体的“短平快”逻辑、市场法则的“流量至上”特性,导致部分创作出现同质化、低质化、低俗化倾向;新媒介碎片化传播、强情绪快刺激特性,导致部分作品艺术表达上追求视觉冲击而非美学质感。这样的内容势必造成文艺受众的审美惰性,对严肃文艺作品接受度降低,导致文艺生态“浅层化循环”,不利于大众审美文化素质提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已深刻指明,“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必须坚持以提高引领普及、以质量带动数量、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提升思想性、避免庸俗化,通过加强文艺评论、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等方式,推动通俗表达与思想深度有机统一,在贴近大众的同时坚守精神高地,不断提升新大众文艺的思想高度、审美品位与文化内涵。要强化价值引导与平台责任,推动“算法向善”、“科技向善”,以法律、技术、政策等手段规制资本驱动下的内容消极倾向,让技术真正服务人民、服务文艺,营造风清气正、向上向善、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新大众文艺是新生事物,也是生机勃勃的文化热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使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促进人民文化创造相统一,让新大众文艺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编辑:周昭成 许文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