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进入新时代,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我国开放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世界大势,总揽战略全局,着眼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我国开放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开放理论。

2025年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本届进博会共有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整体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新高。作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我国的首场重要经济外交活动,第八届进博会再次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图为11月5日,在第八届进博会国家综合展中国馆展示的人形机器人。 中新社发 唐克/摄
一是深刻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但近年来一些国家把自身内部出现的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对此,应该怎么看?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要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方向,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总书记阐明了中国立场,强调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历史趋势,廓清了对经济全球化的错误认识,为我国把握发展大势、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二是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形成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格局,以确保经济循环畅通、持续发展。开放经济体系中,国民经济循环涵盖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两个部分。发展格局究竟是以国内循环为主还是以国际循环为主,这是对外开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动能和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国际大循环和国内大循环客观上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同时,我国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发生变化,以往大进大出的开放发展条件日益弱化。基于这些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同时,总书记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这些重要论述,厘清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为我们以更积极主动的作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是深刻把握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4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表明,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到位了,开放的能力才更强、空间才更大;开放扩大了,改革的动力才更足、效果才更好。进入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发生新变化、呈现新特征:过去是招商引资为主,现在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过去主要是扩大出口换取外汇,现在是市场、资源能源、投资都离不开国际市场;过去只是被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现在则要主动参与和影响全球经济治理。与此同时,国际经贸规则加速调整,各国对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新的条件下推动开放发展,亟须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为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和贸易强国提供坚强保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加强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越来越完善,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四是深刻把握开放和安全的关系,强化对外开放的安全保障。对外开放在促进国内国际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会面临国际竞争与外部风险冲击,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传导、关键产业甚至经济命脉被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外部经济波动导致国内经济不稳定、博弈对手蓄意制造风险、海外资产缺乏安全保障等多重挑战。历史经验表明,一国在推进开放发展的过程中,维护安全能力越强,对外开放就越有底气;反之,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越弱,则受外部风险冲击越大,发展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很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和风险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对外开放中的安全问题,指出我们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强调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我国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和水平,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实现了高水平开放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五是深刻把握发展自身和造福世界的关系,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国际经贸规则,国际经济秩序正在经历全面调整和重塑。面对这些现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态度、中国的选择备受世界关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命运休戚与共,霸权主义只会带来战乱和灾难,公平正义才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抗对立只会带来隔阂和动荡,合作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单边主义只会带来割裂和倒退,多边主义才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选择。总书记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这些重要论述,洞察历史规律,把握时代潮流,着眼全球未来,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世界经济指明了正确方向,也彰显了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愿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国责任担当。
详见: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乔晓楠文章《经济开放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经济开放理论》
(策划:李民圣 舒予 审核:王兆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