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监督
李海青 张丽丝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日常监督是加强党员管理的关键一环,有利于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党员思想上的灰尘、行为上的偏差,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对党员真正的关心爱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日常监督。近年来,各级党组织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党内监督和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同起来,不断强化对党员的日常监督,并且监督重心进一步转向事前预防、源头管控,有力推动“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员纪律规矩意识持续增强,政治生态愈加净化。
同时也必须看到,党员队伍中各种贪腐问题仍不时发生,且这些问题往往是从思想松懈、作风不正等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逐步演化而来,这说明对党员的日常监督还存在短板漏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愿监督,好人主义作祟,在监督中怕得罪人、怕伤和气,反而把打掩护当作真爱护、把和稀泥视为会处事,不敢揭短亮丑,日常监督工作常处于被动滞后状态。二是不会监督,仍沿用“运动式”、“一刀切”的老套路,对党员“八小时外”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缺乏了解渠道和适配监督方式,监督存在盲区死角,难以发现个性化、隐蔽性问题。三是实效不足,日常监督多以文件转发、定期检查、开会谈话等方式来推进,责任传导层层衰减,基层落实沦为“传声筒”,导致监督“上热中温下冷”,效力梯度弱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追根溯源,主要是受思想认识、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等因素影响。
思想认识有偏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对加强党员日常监督的意义和内涵有清晰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工作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但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此存在模糊认识和思想偏差。有的没有充分认识到日常监督的重要性,甚至把日常监督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认为严格监督会束缚手脚、影响效率,导致日常监督不受重视甚至被边缘化;有的认为党员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只是小事小节,无需较真,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老好人”心态,对问题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有的认为日常监督吃力不讨好,查办案件才是重头戏,从而把工作重心放在审查调查和执纪问责上,忽视日常引导、教育提醒的重要作用。思想上不较真,行动上必然走过场,对党员的日常监督防线就会变成一捅就破的纸糊篱笆,难以发挥其防微杜渐、纠偏导正的关键作用。
能力素质跟不上。对党员的日常监督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监督者具备过硬的政治判断力、扎实的业务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但现实中部分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还存在明显差距,难以匹配新时代监督工作需要。有的政策功底不扎实,对党章党规党纪、法律法规等学习研究不够,不理解其背后的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有的不会做思想工作,对党员的思想动态掌握不及时、不全面,谈话沟通停留在说教式传达,缺乏有温度的关心关怀、交心引导;有的监督方式滞后,仍依赖于听汇报、看材料、查记录等传统模式,不善于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开展穿透式监督;还有的对“四风”问题隐形变异、腐败手段花样翻新的新表现新动向研究不够,缺乏发现和处置新型风险的手段。
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作风扎实过硬,监督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然而在党员日常监督工作中仍存在作风飘浮、实效不彰的问题。有的搞形式主义,将监督工作简化为填表格、报材料、走流程,看似台账齐全、记录详尽,实则脱离实际、收效甚微;有的避重就轻,搞“选择性监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层次问题不敢动真碰硬,对困难和阻力不敢坚持原则,监督打折扣、搞变通;还有的领导干部对监督工作只部署不落实、只要求不带头,难以形成以上率下的带动效应。这种浮于表面的监督不仅难以发现真问题,更助长了应付检查、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削弱了监督的公信力和实效性。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党员思想防线的松动往往始于微末之处,作风的溃堤常源于不经意的缺口。若对党员的日常监督不能发挥实效,便如同堤坝失去日常巡检与维护,微小管涌将悄然扩大,最终导致溃坝之患。只有将日常监督的螺丝拧得更紧,把纪律的防线前置再前置,才能及时有效地教育提醒、保护挽救党员。
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监督?一是思想上要筑牢“防火墙”。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树牢“监督是约束更是保护”的正确认识,增强“祸患常积于忽微”的警醒,提高主动接受监督、自觉开展监督的政治自觉,让党员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二是能力上要补齐短板。定期组织开展系统性专业培训,通过专题授课、案例研讨、模拟演练等方式,让纪检监察干部更精准理解党章党规党纪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时掌握最新的监督理念、方式和技巧。改进思想工作方法,通过耐心倾听、真诚交流,走进党员内心世界,让党员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提醒常在耳边。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从传统监督模式向数据驱动、智能分析的新型监督模式转变,提升监督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三是作风上要动真碰硬。破除好人主义和畏难情绪,经常开展带“辣味”、有“劲道”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深挖根源,不搞温情脉脉、避重就轻的变通。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特别是紧盯“关键少数”,将监督的探头对准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关键岗位,让权力在监督下行使、在阳光下运行。健全问责机制,对日常监督不力导致管辖范围内党员违纪违法问题多发频发的,严肃追责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