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 | 津派文化共潮生 - 求是网

文化中国 | 津派文化共潮生

来源:《求是》2025/22 作者: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 2025-11-16 08:16:26

  文化中国

津派文化共潮生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

  灯火海河畔,津门纳百川。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成功举办,解放桥、天津之眼、津门故里、津湾广场等天津地标的影像在主会场鳞次呈现,构成一幅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时代画卷,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化大都市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和人文气韵。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这是对天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善作善成的殷切嘱托。山河壮阔,潮向未来。植根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津派文化,孕育于河海之畔,勃发于畿辅之地,融汇于五方精粹,升腾于市井烟火,兴盛于时代变迁,不断谱写文脉津声、弦歌不辍的精彩华章。

  一、在时空流转中寻脉津派文化

  “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天津依山、枕河、临海、近都,沧海桑田的地理变化,交汇流动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津派文化独特的发展轨迹。一部天津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陆地和河海进退、传统与现代辉映、在地与外来交融的历史。扎根这片生生不息的沃土,承历史之精华,逐时代之浪潮,津派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发轫于九河下梢、河海之冲的区位禀赋。天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因渔盐之利、航运之便,天津地区人类活动呈现出由山前向平原拓展、从平原向沿海扩张的格局,这片土地先后滋养了红山文化、燕赵文化。蓟州太子陵发掘的旧石器,展示着10万年前天津地区人类活动印迹;静卧于宝坻的秦城遗址,默默诉说着秦统一六国的壮阔历程;东汉末年,曹操北伐乌桓开凿的平虏渠、泉州渠等人工运渠沟通了原有河道,初步形成了海河水系,促进了相近地区的文化交流;魏晋时期,漂榆邑等城池相继兴建,至唐代“三会海口”已呈现“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景象。河海通津给天津地区带来繁荣,也发生过海侵等灾难,对津派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和冲击。

  兴盛于漕运之枢、盐业要津的商贸交流。“三岔口,停船口,南北运河海河口。货船拉着盐粮来,货船拉着金银走……”质朴的民谣与“晓日三叉口,连樯集万艘”、“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的咏叹,共同描绘出天津古三岔河口舳舻相接的繁盛景象。元、明、清各朝相继建都北京,天津成为“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的战略、经济要地。南北漕运之枢纽,北方盐业之要津,四方百工之荟萃,促进了商贸发展繁荣,天津也由昔日的军事要塞成长为区域中心城市。金元时期,天津设直沽寨、改海津镇,明永乐二年正式设卫筑城,清代升州立府,城市建制不断完善。伴随着万商辐辏,贤达才俊定居津门,天津文脉渐兴、文化日盛,燕赵风骨与江淮底蕴融于一体,津派文化在多元包容的发展中逐渐彰显其鲜明特色。

  天津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六百余载岁月流转,静观水网纵横、百川归海,将“和”的智慧与“合”的力量融汇于血脉之中。图为8月25日晚,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前拍摄的天津海河夜景。 新华社发 杜鹏辉/摄

  转型于“近代百年看天津”的历史际遇。“一座天津城,半部近代史”。及至近代,天津屡遭外来侵略,被迫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开启了反求诸己、取材异邦的艰难进程。无垣城市的历史、向海开放的格局、濒海之民的锐气,造就了“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启蒙和“师夷长技”的近代化建设。洋务运动时期,天津机器局、大沽船坞、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相继创立,中国第一家机器铸币厂、第一家精盐制造厂、第一家电报局等数以百计的“全国第一”在此诞生,天津成为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摇篮。不仅如此,近代以来的天津融合外来器物、制度与思想,“若夫数十年来,国家维新之大计,擘画经营,尤多发轫于是邦,然后渐及于各省”。“将校之训练、巡警之编制、司法之改良、教育之普及,皆创自直隶,中央及各省或转相效法”。到20世纪初,天津已成长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书卷气、侠义气、西洋气、烟火气在此碰撞交流,塑造了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文化气质,使津派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卓然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文脉贯通,斯文在兹。人潮熙攘的古文化街,近代启蒙思想家、“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的雕像坐落其间。他目光深邃,仿佛仍在凝望着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严复自称“卅年老天津”,其译著《天演论》诞生于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疾呼,唤醒了一代国人的救亡图存之志。“潞卫交流入海平,丁沽风物久闻名”。津沽大地文化名家辈出,数百年来薪火相传,终以“毓秀钟灵,人才荟萃”之景象,汇成一条文脉绵延的长河,在岁月的洗礼中积淀形成了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文博文化、休闲文化等8种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形态,构成了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8种文化形态各呈风华,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领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造就了津派文化“津韵独具、气象万千”的绰约姿态。津派文化以一脉相承的坚守和独树一帜的创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随着时代变革的大潮日益繁荣兴盛,形成了文质兼美、血脉贯通、气韵生动的文化生命体,为中华文化百花园增添了津味浓郁的绚烂光彩。

  二、在和合万象中品味津派文化

  “津门汇九河之秀,萦纡注海,气之所蓄,必有所钟。”津派文化如一株挺立渤海之滨的参天嘉木,根通千年文脉,枝舒万象风华,始终与中华文化同生共荣、同频共振,淬炼出开放包容、忠勇爱国、务实创新、雅俗共生的鲜明特征,从多重维度诠释着“和而不同、和合万象”的东方智慧。

  开放包容的襟怀。天津是一座融通南北、互鉴中西的历史文化名城,津派文化始终在开放中成长,在包容中发展。元代漕运开通,“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不仅带来商贸繁盛,更开启了文化传播的通道。清代盐商以商养文、以文弘道,开创了“商文共荣”的津门传统,各地会馆林立推动了文化交流融合。开埠后的天津得风气之先,《大公报》以“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为宗旨,以“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使命,与《京津泰晤士报》等当时几十种外文报纸共同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五大道地区汇聚了多国建筑风格的小洋楼,与老城厢的传统四合院遥相呼应,构成“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独特景观。

  天津人文荟萃,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各种文艺流派异彩纷呈,塑造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清代水西庄诗集《沽上题襟集》的创作,袁枚“名流宴咏,殆无虚日”的记载,描述了水西庄文化交流的盛况。孙菊仙将宫廷艺术的精粹融入市井表演,开创了京剧质朴浑厚的津派风格。评剧在成兆才的打磨下,完成了从民间说唱到都市戏曲的转型。河北梆子经魏联升的革新,推动了梆子腔的本土化进程,最终形成了“卫派梆子”。李叔同在引入西方戏剧理论的同时,坚守中华美学精神,其“先器识而后文艺”的主张,为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曹禺“生命三部曲”,既是个人记忆的书写,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表达,经典剧作《日出》被巴金誉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最好收获”……津派文化以“海纳百川不失本真,兼容并蓄更具活力”的襟怀,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从剧场到街巷,天津的文化惠民活动正以愈发生动丰富的姿态浸润人心。图为2025年8月1日晚,市民和游客在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旁的潞河督运巷观看相声演出。潞河督运巷于今年年初开街,以大运河文化为主线,讲述天津城市起源和历史文化变迁,再现200多年前的天津街景。 中新社记者 佟郁/摄

  忠勇爱国的品格。天津为京畿要地,忠勇爱国的品格与精神是天津卫城自肇建之日便熔铸于血脉的文化基因。大沽口炮台断壁残垣间,清军将士“上申国威,下抒民望”,同仇敌忾痛击英法联军。庚子之变,聂士成率军守卫天津,抗击八国联军以身殉国,成就抵御外侮、誓死卫国的壮烈。清末霍元甲凭霍氏练手拳洗雪“东亚病夫”之辱,爱国尚武成为津门忠勇气节的鲜明符号。抗日战争期间,吉鸿昌在津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英勇就义前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绝笔,用生命诠释了“忠勇”二字的千钧重量。

  “荆天棘地寄蜉蝣,青鬓无端欲白头”。天津在近代以来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留下了红色文化的精彩篇章。北洋法政学堂遗址见证了青年时期李大钊探寻救国良策的身影,到后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为暗夜中的国家点燃红色火种。觉悟社以“革新、革心、自觉、自决”为宗旨,周恩来为同学手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于方舟作《方舟歌》明志“战胜眼前魔,何愁沧海阔”。抗日战争时期,包森、李子光等率领冀东军民在盘山深处开展武装斗争……烽烟砺志,薪火永传,津派文化的忠勇爱国品格,不断焕发新的文化生命力。

  务实创新的智慧。“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经世济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塑造了津派文化勇立潮头、务实创新的精神标识,促进近代天津实业蔚然兴起。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领导“永久黄”团体创造了多项中国、亚洲、世界的第一,提炼出近代中国最早的“四大信条”企业精神,即“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为近现代的企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侯德榜以“科学救国”为志业,编撰出版制碱工业技术的权威著作《纯碱制造》,后又发明“侯氏制碱法”名扬国际。宋棐卿高举提倡国货旗帜,将西方管理经验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创立东亚企业文化。高星桥兴建劝业场及“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的百年箴言,昭示脚踏实地、务实发展的商业理念和经营哲学。

  教育与文化的创新之火被实业发展的蒸腾气息点燃,天津成为近代中国北方的文化重镇。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以“兴学强国”为使命开创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严修、张伯苓等教育先驱擎起“教育救国”的旗帜,南开系列学校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梁启超积极倡导近代文学革命,创办著名刊物《庸言》,在《饮冰室文集》等著作中推广“诗界革命”,支持新文化运动。刘鹗在津续写的《老残游记》,被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国内外文坛影响巨大。宫白羽被誉为“中国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十二金钱镖》、《偷拳》等小说演绎侠义精神、叙写世态人情。在书画艺术领域,安岐编撰《墨缘汇观》成为中国书画史上颇具权威的鉴藏专著。张兆祥开创中西绘画相融互济的新潮画风,奠定“津派国画”之基石,其《百花诗笺谱》是民国初期学习花卉画的范本,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首家工人文学社团——天津工人文学社成立,定期出版《天津工人文学》,在全国文坛影响广泛。文学家孙犁、梁斌、方纪,音乐家曹火星、王莘、施光南,曲艺家马三立、骆玉笙等一代名师大家,在各自领域铸就经典、享誉四海……承载着古老中国迈向现代文明的时代足音,津派文化以务实创新的智慧,赋能这座城市勇立时代潮头。

  雅俗共生的神韵。雅韵与俗趣在津沽大地相互映衬、融会贯通,涵养出津派文化雅俗共生的神韵。天津自古就有崇儒重道的传统,建文庙、倡儒学,办雅集、结诗社,吸引文人雅士驻足流连、占籍定居。近代以来的梨园界有“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之说,梅兰芳、尚小云、杨小楼等戏剧名家在天津的广东会馆留下绕梁余音,津门的舞台,新旧并陈,土洋并举,可谓百戏争艳。一方醒木,满座茶客,茶馆的相声艺人以天津方言土语为基础,抖着“接地气”的包袱,嬉笑怒骂尽展生活百态,说学逗唱皆是世事文章。

  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末,笔法细腻、色彩艳丽、题材丰富,是展现津派文化鲜明特征的活态样本,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图为2025年10月12日,来华交流的外国大学生走进天津市杨柳青古镇画庄感受彩绘年画团扇魅力。 天津市委宣传部供图

  天津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诸多非遗民间工艺,饱含传统文脉的雅正格调与市井烟火的鲜活气息,既能登大雅之堂,亦可入寻常百姓家。杨柳青木版年画采用“半印半绘”的制作工艺,将宫廷画的精美与民间祈福的朴拙完美结合,不仅有《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这种高雅风趣,也有《连年有余》、《五谷丰登》等民俗愿景,是“雅中有俗,俗不离雅”的绝佳体现。天津泥人张彩塑创始于清朝末年,取材于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通过“塑造”与“绘色”不仅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随类赋彩”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堪称中国传统案上雕塑的代表。从流芳千古到世间百态,从对酒当歌到津味小吃,天津人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有滋有味……正是这种雅俗共赏的生活智慧,塑造了天津人的豁达心境和自信、洒脱、坚韧的精神风貌,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持久而深厚的生命活力。

  三、在守正创新中繁荣津派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天津贯彻落实“四个以文”重要要求,推动津派文化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滋养心灵,培育时代新人。文化如水,润心启智。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2024年9月,南开大学举行“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网络点击量过百亿,“爱国三问”穿越历史烟云,再次响彻中华大地,激励着新时代青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近年来,天津着力拓展津派文化的育人功能,成立津派文化研究中心,设立天津市社科规划专项课题,出版《津派文化研究》集刊,深入研究阐释津派文化的历史流变、内涵特征和传承创新,让津派文化在代际传递中实现赓续。

  文化融入生活,惠泽人民群众。文化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天津享有“戏曲大码头”、“中国北方的话剧摇篮”、“曲艺之乡”的美誉。2025年天津戏剧节,以“戏聚天津”为主题,打造“无处不沉浸”的演出活动。在金街,话剧《日出》一帧一幕皆映世事浮沉;在意式风情区,歌剧《茶花女》一字一句皆诉深情缱绻;在古文化街,曲艺剧《海河故影》一弦一板皆含津门记忆;在张园,沉浸式展览《津门往事》一步一景皆现津沽风韵……文化盛宴悦动津城,观众体验焕新升级。文化不是装饰品、不是宣传品,而是植根于人民群众中,融汇于市井巷陌的烟火气里。2024年,11.4万张次“文惠卡”、1.3万余场喜闻乐见的文化文艺活动、30多场高水平音乐会、100多场桥边音乐汇,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也擦亮了津派文化品牌,“河海津韵”、“戏聚天津”成为可触、可感、可共鸣的城市生活场景。

  文化浸润城市,厚植城市文明。城以文兴,文以城传,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梁启超旧居时指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天津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哲学、道法自然的城市美学,把津派文化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大力推动盘活存量和城市更新,吉鸿昌旧居、原蔡氏家祠、原开滦矿务局大楼、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等历史文化遗存相继修缮并开放,杨柳青古镇、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等焕发新光彩,成为天津文化遗产保护的见证。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就要让津派文化基因融入城市的肌理,使每栋建筑可阅读、每条街巷有故事、每个转角见匠心。

  文化赋能产业,激活发展动能。文化作音符,产业成舞台。每逢假期,京津冀三地多维联动,“上山下海、漫游津城,一核两翼、多点开花”的文旅活动不胜枚举。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融出活力迸发的新空间。鸵鸟墨水、桂顺斋、海鸥表等老字号品牌实现升级焕新、产销两旺;棉3创意街区迎来华丽转身,成为“科创+文创”产业基地;天津马拉松让城市地标成为文化载体,让非遗技艺焕发光彩,拉动文旅消费迭代升级;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吸引八方客商,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园、智慧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生机盎然……当津派文化的深厚底蕴化作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特色街区在文化浸润中蝶变,文化资源实现向消费新场景转化,绘就一幅幅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鲜活图景。

  潮涌津门出沧溟,津派文化共潮生。千百年来,天津一次次被历史选择,而每次历史的机遇,都化成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年轮,独具特色的津派文化在中华文明版图上镌刻下“和合万象、争奇斗艳”的鲜明标识。津门气韵,长歌未央。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天津正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崭新实践,实现城兴、民富、文盛,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再添“津”彩。

网站编辑 - 朱豫 校对 - 夏明月 高胜军 审校 - 徐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