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
傅小强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聚合发酵,全球治理体系与时代发展需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匹配和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大势,就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025年9月1日,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阐明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需要遵循的原则、方法和路径,充分展现中国在历史紧要关头引领国际社会共同破解治理赤字、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远见与大国担当。
一、全球治理从何处来
全球治理是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维护国际秩序的过程。全球治理体系则是国际社会为了全球治理而创设的组织机构、体制机制、原则规范、条约协定等的总和。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到整体、从松散到规范的漫长发展历程,每一次进步都蕴含着人类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早在19世纪,有关全球治理的尝试已经萌发。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的维也纳体系首次尝试通过大国协调机制维护欧洲和平,被视为全球治理的雏形。19世纪下半叶,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和全球市场的初步形成,万国邮政联盟、国际电报联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早期国际组织应运而生,全球治理进入早期实践阶段。同一时期,日内瓦公约、海牙和平会议系列公约等开启了利用国际条约规范国家行为、解决冲突争端的治理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对和平的渴望推动有关全球治理的探索继续向更高层次迈进。1920年,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成立。它以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试图通过集体安全机制维护国际安全。然而,受困于“全体一致”决策机制、美国缺席对国联影响力的削弱、缺乏强制执行力等结构性缺陷以及大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国联没能完成其制止侵略的预期使命,最终走向解体。
1945年,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后,国际社会痛定思痛,携手成立了“欲免后世再遭战祸”的联合国,全球治理谱写新篇章。80年来,从推动二战后经济复苏,到引导各国共同应对各类经济和社会危机,从全球发展议程到全球气候治理,从冲突调解到维和行动,联合国作为全球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演变、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全球治理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全球治理的参与主体不断增加,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纷纷登场;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治理领域从传统安全、经济金融扩展到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反恐、网络安全等全球性议题;治理平台不断涌现,各国更加积极参与到全球事务之中,金砖合作机制等全球治理新机制、新平台接连问世。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囊括了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集体安全机制,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经济金融治理机制,以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为基础的民生社会治理机制,以及以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为代表的各类多边机制和区域治理机制。

成立国际调解院是国际法治领域的创新之举,是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完善的重要行动,充分彰显中国坚持以东方智慧为世界发展进步贡献公共产品的责任担当。图为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9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与国际调解院在联合国总部举办“国际调解院——完善全球治理法治新平台”主题边会,60多个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参加。 新华社记者 张凤国/摄
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面临不少严峻挑战,处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当口。现有全球治理体系运转不灵、效能不彰,突出体现在:全球南方在国际机构和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严重不足,作为“上层建筑”的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充分反映变化了的作为“经济基础”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联合国权威性遭到侵蚀,一些国家依然固守冷战思维、信奉零和博弈,搞阵营化和小圈子,恃强凌弱、巧取豪夺;主要治理机构行动迟缓、效率低下,无力应对有增无减的全球性挑战,人类活动在新疆域的增加和新疆域治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上述全球治理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各国共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来加以应对。
二、引领全球治理改革完善的思想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球治理,面对“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这一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命题,科学分析时代潮流发展趋势,敏锐把握治理赤字产生症结,积极回应全球治理改革完善诉求,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基本遵循,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引领,以全球治理倡议为行动方案,系统回答了全球治理由谁治理、为谁治理、如何改革、向何处去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消弭全球治理赤字提供了新思路新原则。
在“由谁治理”问题上始终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全球治理要造福世界各国,也必然要依靠世界各国。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张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总书记明确指出,“世界上的事要由各国商量着办,不能允许谁的‘胳膊粗’就听谁的”,“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更不能在世界上我行我素,搞霸权、霸凌、霸道”。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革命性变化。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扩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使治理架构和利益分配更为平衡合理,代表全球南方发出公平正义的呼声。
在“为谁治理”问题上强调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全球治理说到底,就是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共同建设一个人人享有富足安康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每个国家都想过上好日子,现代化不是哪个国家的特权”,“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着力推进包容性发展,努力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创造条件和机会”,“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全球治理只有将人民置于议程的中心位置,治理才具有道义正当性和持久生命力,全球治理体系才能得到广泛支持并有效运作。
在“如何改革”问题上坚持维护联合国权威。国际上乱象迭出,世界和平发展、国际公平正义面临的挑战不断加剧,不是因为联合国及其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是由于联合国权威遭到挑战和宗旨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不必推倒重来,也不需另起炉灶,而是应在悉心维护的基础上改革完善。”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总书记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我们要重温联合国创立初心,重申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承诺,推动联合国在新形势下重振权威和活力,成为各国协调行动、共同应对挑战的主要平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需要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在“向何处去”问题上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上的问题林林总总,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全球治理,应对好这一挑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世界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光明的前途不会自动到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度,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不仅是对全球治理赤字的有效回应,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路径。
三、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表示中方愿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五个坚持”核心理念,共同组成一套在理念上能引领、感情上可共情、实践上能落地的全球治理可行路径,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是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最新行动纲领,为携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带来新的愿景。
奉行主权平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主权平等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然而,环顾当今世界,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存在。要改变全球治理领域的历史不公问题,就要打破少数国家主导全球治理的不合理格局,更广泛地分配全球公共责任,更有效地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让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实现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
遵守国际法治,展现大国责任担当。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维护战后80年的世界整体和平发挥了有力作用。当前,个别国家强调本国优先、迷信实力地位、大搞单边霸凌、践踏国际道义,对世界和平安全构成日益严峻的威胁。国际社会应坚定支持加强联合国作用,毫不动摇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大国尤其要带头做国际法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反对双重标准,反对“合则用、不合则弃”。
践行多边主义,形成团结应对合力。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径。多边主义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其主张让更多的国家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更深层次看,是因为其赋予了全球治理以灵魂与生命。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各种“伪多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事务由大家一起商量,治理体系由大家一起建设,治理成果由大家一起分享。加强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内的对话合作,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推动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
倡导以人为本,回归全球治理初心。以人为本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全球治理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与人类的共同命运、与每一个国家的人民息息相关。然而,现有全球治理体系距离让各国人民都能平等参与全球治理、共享全球治理成果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应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框架突出位置,更加重视促进、保护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真正享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注重行动导向,打造更多可视成果。行动导向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则。全球治理的活力源于实践,关键重在行动,根本要看成效。面对日益扩大的全球治理赤字和治理能力鸿沟,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全球治理必须以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出发点,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完善,在行动中进步,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承诺或文件层面。围绕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关心的实际问题,国际社会应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统筹协调全球行动,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力求取得实质成果。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坚持知行合一,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致力于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付诸务实行动。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面对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共同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携手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