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侯建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求,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作出系统部署,为“十五五”和未来更长一个时期做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各项任务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一、深刻认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从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专章部署,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再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作出系统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对加快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国际经验来看,近代以来成功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无一不是建立在教育兴盛、科技发展、人才集聚基础之上。对我国而言,要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有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能源资源环境约束等重大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多依靠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实现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以更大力度、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三者良性互动、高效协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是有效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竞争格局深刻调整,主要国家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水平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已经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科技人才队伍,但总体上看,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顶尖科技人才还不够多,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未来10年要如期实现从教育科技人才大国向强国的跃升,必须更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国际竞争态势和国家发展急迫需求,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相关企业,开展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这标志着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图为2025年6月3日,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微纳电子加工平台实验室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面向未来,可以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深刻改变科研范式、加快重塑教育方式。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跟上知识爆炸式更新和技术集中涌现速度,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无法有效满足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发展需求。这些革命性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与前沿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起来,加速知识创造、更新、传授、应用的循环过程,培养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核心骨干人才,为抢占科技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二、准确把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总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基本逻辑和内在规律。全面贯彻落实《建议》关于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部署要求,必须将这些重要论述精神贯穿到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以教育优先发展筑牢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石,以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向,以人才引领驱动增强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动力。
坚持战略规划一体谋划。战略规划是指导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具有重要的战略导向和引领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战略规划为引领加强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和接续推进。要锚定到2035年同步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统筹谋划,确保各领域战略规划目标取向协同一致、任务举措衔接配套、保障措施同向发力,切实提高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重点任务一体部署。组织实施好重点任务是一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部署落实落地的重要抓手。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相关领域重点任务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要加强教育科技人才重点任务一体凝练策划和协同组织实施,坚持出成果出人才并重,将学科专业调整、科研领域布局、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将招生育人、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机联动、协同发展。
坚持能力建设一体统筹。各类科教基础设施、条件平台等是开展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活动共同的物质技术基础。从实践来看,这些设施平台普遍呈现出用户对象高度重合、应用场景互通共用等鲜明特征,具有典型的公共品属性。要加强各类科教设施平台统筹布局和集聚发展,更好推动科研仪器、公共平台、生活设施等共建共享。强化设施平台育人功能,让更多青年学生尽早依托设施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参与设施平台建设与迭代升级、仪器设备自主研制、数据资源持续积累等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持政策保障一体协同。完善的政策保障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育科技人才政策对象高度一致、政策工具相互关联、政策成效相互影响,必须在制定实施过程中加强统筹,避免政策碎片化甚至相互冲突。要加强学科建设、招生就业、科技评价、科技奖励、人才计划等各类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和统筹联动,并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优化,确保各类政策在目标任务、思路举措和实施路径上保持一致、高效协同,形成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合力。
三、全面落实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
《建议》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围绕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坚决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落实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各项任务举措。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协调机制,确保改革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措施、资源配置、评价规范等方面的顶层设计、有效统筹、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提升教育科技人才领域政策目标、工具、力度、周期的一致性和匹配度,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二是要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建设,聚焦基础科学前沿、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国家交叉学科中心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急需紧缺创新人才培养。深入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和高校分类改革,优化高等教育领域区域布局。强化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企业、科技计划人才集聚培养功能,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方式,将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入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全过程和产业创新全流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新路径。积极推进人工智能驱动教育模式变革,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是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聚焦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大力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加大力度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支持更多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教育事业,加强教师科学素养和导师教育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教书育人情怀的科学家和活跃在科研一线的教育家。加强人才协作,优化人才结构,根据区域发展水平和需求,合理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有序流动,促进人才区域协调发展。
四是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坚持全局观念,加强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着力解决制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引导学生在文化浸润和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拓展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改革,健全符合教育科研活动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加快建立规范与激励并重、收入与贡献匹配、效率与公平兼顾的薪酬体系。进一步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
五是要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开放交流合作。强化跨部门、跨机构合作,推动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重大项目共担、平台机构共建、资源开放共享、优秀人才共育,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供需精准对接、要素顺畅流动、发展深度融合。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牵头组织和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依托大任务、大平台强化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深化教育国际合作,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参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