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式干部”的存在,本质上是对初心使命的背离、对职责担当的亵渎,其危害绝非仅影响个人的成长进步,而是会直接侵蚀党和国家事业根基、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必须坚决对“躺平式干部”说“不”,激活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为民造福是政治担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境界与政治追求。图为2025年5月14日,江西省丰城市梅林镇的党员、干部和政协委员就“一老一小”民生服务保障情况在白雁村走访调研,倾听群众心声。 人民图片 周亮/摄
以思想淬炼引领作风转变。破解“躺平”困局,根本在于从思想根源上破除惰性思维、激发内生动力,唤起党员“先锋队”意识。党员、干部要主动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员的担当从不是“讲条件、论得失”的选择题,而是“守初心、担使命”的必答题,大公无私、为民造福不是高标准而是基本要求,明白“躺平”就是失职、无为便是渎职,任何客观条件的限制都不应成为懒政怠政的借口。各级党组织更要扛起主体责任,把初心使命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常态化开展党章党规党纪学习和党性分析,精准纠治“怕出错、怕担责”的消极心态,对苗头性“躺平”倾向及时谈心谈话、靶向引导。唯有加强思想淬炼,将初心使命转化为履职尽责的不竭动力,广大党员、干部方能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
以能力提升打开工作局面。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政治上清醒,行动上才能自觉。要坚持不懈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不断提高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能力,切实担负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同时针对自身知识盲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坚持常态化、系统化学习,尤其要主动拥抱新知识、新科技,使知识体系、专业能力与形势发展相适应、与岗位要求相匹配。还要在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砥砺担事之能,把每一次任务与考验作为提升能力的契机,接得住烫手山芋,在敢于向问题叫板中练就铁肩膀,跑出事业发展的“加速度”。
以制度保障激励担当作为。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以精准选人用人引领干事创业风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强化责任落实的核心举措,要牢固树立干得好就上、干不好就下的鲜明导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加大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坚决打破“铁交椅”、“太平官”现象,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政治生态。对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躺平”现象,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对于不珍惜岗位、不愿作为的干部,准确界定职责范围,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该调整的及时调整,该问责的坚决问责,让干部心中有责、心有所畏。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十分繁重,广大干部在抓落实的过程中特别是先行先试的探索实践中,难免会出现“磕碗碰盘”。组织敢于担当,干部才有底气,要进一步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细化实化“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统筹做好追责问责和容错纠错工作,坚决避免“干事多出错多、不干事不出事”的逆向惩罚,最大限度保护好干部涉险滩、啃硬骨头的开拓勇气和创新精神,为担当作为的干部解除后顾之忧,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更多内容详见: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郭妙兰文章《对“躺平式干部”必须说“不”》
(策划:梁佩韵 审核:李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