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庆速度到长庆智慧 - 求是网

从长庆速度到长庆智慧

我国第一大油气田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来源:求是网 作者:杜嘉  肖丹 2025-10-15 11:02:36

  在鄂尔多斯盆地这片横亘中国北方的苍茫大地上,黄土与砂岩亿万年交错叠压,四季轮转留下鲜明的自然印记,承载着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积淀。正是在这片看似贫瘠却蕴藏丰富的土地上,长庆油田走过了五十五载艰苦跋涉的岁月。从最初百万吨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累计贡献超10亿吨油气当量、连续稳产6000万吨以上的“西部大庆”,长庆油田以硬核实力挺起了国家能源安全的脊梁。

  面对被世界公认难以开发的“三低”油气藏,长庆人以“压开地层千条缝,压得石油滚滚流”的豪情,冲破“禁锢”、勇闯“禁区”,打响了一场场技术革命。从第一支开发队伍挺进荒原,用脚步丈量大地,到向下探索、叩问地心,再到创造出一个个产量奇迹,刷新一项项行业纪录。长庆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史,一部在“磨刀石”中掘金、以智慧挑战开发极限的攻坚史,更是一幅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传统能源开发模式、以忠诚担当守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时代画卷。

  淬科技之光,破“低渗透”之锁

  “庆1井出油了!”1970年9月26日,在甘肃庆阳革命老区,长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喜获工业油流,石油工人的欢呼声响彻荒原。它的诞生,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更标志着长庆油田肩负起“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时代使命。

  55年后,同是金秋时节,捷报再传:国内首口在全井段布置永置式光纤监测系统的储气库水平井——榆37储气库试验井顺利完井。该井不仅实现了储气库注采水平井井筒温度剖面、水平段多点压力等技术突破,更为我国储气库井筒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从上世纪70年代“三块石头支口锅,三顶帐篷搭个窝”的艰苦创业,到一步步攻克“三低”油田开发世界级难题;从“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开发困境,到以盆地腹地为原点,向四野展开战略突围。长庆人不断突破认知边界、挑战开发极限,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深刻诠释了“生于忧患,成于突破”的真谛:解锁“低渗透”魔咒不仅需要钢铁意志,更需要科技利剑。

  为了唤醒油气“聚宝盆”中沉睡亿万年的宝藏,长庆人与天斗、与地战,将实验室搬到井场旁,将科技论文写在盆地上。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呕心沥血,创新形成大型陆相三角洲成藏、致密砂岩气成藏、煤系致密气成藏等六大成藏理论,通过科技赋能页岩油开发,高效实施长73页岩层系岩相组合特征与成因机制分析、深水页岩微观沉积构造精细解剖,有效助推了纹层、泥纹型页岩油勘探突破。庆H41平台建成国内首个页岩油水力压裂试验场,创连续取芯361米、岩芯收获率100%的最长纪录,首次揭示人工裂缝集群式分布特征,为页岩油技术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特别是成功定型的煤岩气水平井钻完井技术2.0,实现最短钻井周期18.8天、最长水平段2500米,为长庆油田煤岩气高效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非常规油气资源在长庆人手里,从难啃的“硬骨头”,变成了开发的“香饽饽”。

  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长庆油田扎实推进国家工程实验室转型升级的战略布局。通过联合高端智力,聚焦深层天然气、页岩油等盆地资源接替领域,长庆油田设立了张国伟、金之钧等6个院士合作项目。同时,强化新领域产业平台建设,构建平台梯度培育体系,提速科技成果转化。DMS可溶球座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仅用了8个月,单井节约成本近20万元。仅今年上半年,长庆油田已有10项通过评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效项目,极大激励了科研工作者,更对油田效益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低渗透起步,突破特低渗、再战超低渗、解放致密气、攻坚页岩油,长庆人以科技之光照亮鄂尔多斯盆地。而今,站在“十四五”的收官之年,长庆油田以更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谋划未来。积极构建覆盖“十五五”乃至2030年的中长期成果培育体系,在致密气、CCUS、提高采收率等领域规划培育高水平科技奖项。这种梯次储备机制为高等级成果持续产出奠定坚实基础,彰显了长庆油田从“长庆速度”到“长庆智慧”的战略转型,为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长庆方案。

  织数字之网,启“全感知”之智

  深秋的陕北,层峦叠嶂的山脉犹如一件巨大的褐黄色土袍,披覆于苍茫大地。坐落在山脚下的好汉坡中心站,地理位置依旧,站内却已焕然一新。

  “过去巡一次井要数小时,如今看屏幕5分钟就能掌握全局。”岗位员工魏宝菊的感触,是长庆油田半个多世纪变迁的生动缩影。

  282口油井、13座站库、百余公里管线的运行状态,尽在指尖轻点之间。“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的时代早已过去。

  55年来,长庆油田的飞跃,不仅是产区与产量的几何级增长,更是一场深刻的生产方式革命。这场数智化转型,并非骤然而至的风暴,而是一场始于泥浆油渍间的摸索、终达屏幕数据前精准掌控的无声远征,浸润着长庆人“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汗水与智慧。

  2009年,“数字化”号角在油田吹响,为这场远征指明了方向。作为“先锋军”的西峰油田,率先探索出以“五阶优化、四项集成、十八项核心技术”为核心的“西峰模式”,为低渗透油田的数字化开发管理闯出了一条新路。

  随后,伴随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长庆油田紧跟趋势,以数智技术驱动业务发展、管理变革。“长庆油田点多线长面广,数智化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油田开发事业部副经理姚斌道出了其核心价值。

  “十四五”以来,长庆油田紧扣“业务发展、管理变革、技术赋能”三大主线,聚焦“现场作业智能操控、生产运行智能管控、勘探开发智能协同研究、经营管理智能决策分析”四大转型方向,全力建设实时感知、透明可视、智能分析、自动操控的智能油田。

  通过全面构建起“2+N”科研模式,聚力攻坚云原生开发、数据库国产化替代、5G专网架构等关键技术,力争用最快时间、最高效率打造出独属长庆品牌的智能工厂、智能场站、油气井场三大应用场景。建成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人员管控系统,明确北斗时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等3大重点任务和油气勘探与开采、生产场所人员定位等9类典型场景,为广袤的油气田安上“天眼”。

  示范工程引领转型持续深化。米脂气田、上古数智工厂及榆37储气库智能化示范工程稳步推进,搭建完成气田外输管网、集输管网、大、中型天然气处理厂仿真机理模型,积极打造油田首个“作业区+处理厂”一体化全流程的智能气田。在采油二厂,成功上线国内首个天然气产供销一体化数字化生产系统,实现用户余额与供气情况动态管控。首个煤岩气数字化平台、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的建成,正推动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储层开发不断提质增效。

  耕耘结出硕果:今日之长庆,已建成我国首个数字化示范油田和国内规模最大的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推动2300余座场站迈向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而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07年至2024年间,油气产量当量增长2倍多,油气水井数增长了3倍,人均劳动生产率翻了一番。

  从依靠“人拉肩扛”的“长庆速度”,到依托“数据驱动”的“长庆智慧”,这场任重道远的数智化远征,正深刻诠释了长庆人如何以“攻坚啃硬”的毅力破解世界难题,以“拼搏进取”的姿态拥抱时代变革。

  拓新质之路,绘“动能”之景

  走进长庆油田采油八厂数字化生产指挥中心,巨幅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与画面,将散布于山峦之间的油井“汇聚一屏”。从井口压力到产油曲线,从设备状态到环境参数,每一项动态皆可追溯。

  作为油田“大监控”运行模式的试点单位,长庆油田采油八厂率先打破传统管理壁垒,将站控指挥、风险作业管控、技术分析等核心功能整合至“大监控”运行平台,构建起“集中监控、统一指挥”的新型管理体系。这一变革,不仅是管理机制的升级,更是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其核心在于“创”,重点落在“新”。

  长庆油田规模体量大、上游产业链价值突出,既是保障国内油气供应的关键支柱,也是推动油气行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力量。面对“三低”油气田开发难题与能源转型双重挑战,坚定不移地以深化改革为触角,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此,长庆油田以“专业化、市场化、法治化、数字化”的“四化”治企准则为统领,积极响应集团公司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部署,将管理架构重构从“试点突破”推向“全域覆盖”。

  一场场管理模式的革命正在重塑中国第一大油气田的筋骨——目前,油田已有5家主要生产单位成功实现厂级集中监控系统的全覆盖,作业区级全面完成直管井站的“大监控”体系建设,采油采气厂三级机构减幅25%。同步,在科研、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等领域推进架构优化:科研领域打破院所壁垒,推动“三院融合”构建大科研格局;工程技术领域整合分散资源,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后勤保障领域推行“市场化外包+专业化监管”模式,减少非生产性用工。

  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的改革路径,长庆油田正逐步构建起“层级少、效率高、反应快、成本优”的现代化管理架构,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提供了“长庆方案”。

  创新不仅是结构的“加减法”,更是效能提升的“乘除法”。在油气主业之外,长庆油田将绿色低碳全产业链纳入战略布局,积极探索新能源与传统油气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十四五”开局之年,长庆油田就从战略高度研究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积极探索新能源与油气业务融合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的全新路径。

  从米脂气田1.5万千瓦光伏加快建设,到庆阳50万千瓦、苏里格300万千瓦风光一体化项目积极推进,长庆油田以光为笔,借风发力,5年累计发电量超9亿千瓦时,2780座光伏发电站实现集中管控,超35万千瓦时清洁电力实现了秒级采集与智能调度。

  同时,长庆油田积极探索氢能利用新场景和副产氢利用新路径,首次开展中低温固态储氢用氢示范,推进“氢代油”先导试验,打造国内首个零碳钻井项目。并将CCUS作为减碳关键手段,突破油藏预测、注采工艺等关键技术难题,形成适合黄土塬地貌“三低”油藏的CCUS“长庆模式”。累计埋存二氧化碳突破100万吨,为同类油气田绿色转型提供了技术范式与实践样本。

  从管理架构的重塑,到新能源矩阵的布局,再到CCUS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长庆油田始终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油气开发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转型、从高碳模式向低碳发展跃迁。而这场深刻而系统的现代化进程,终将汇聚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磅礴力量。

网站编辑 - 韩辰 刘小畅 审核 - 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