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载奋进路  共绘长庆新图景 - 求是网

五十五载奋进路  共绘长庆新图景

——写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开发建设五十五周年之际

来源:求是网 作者:刘娟  赵晓庆 2025-10-15 11:02:36

  九曲黄河,万里奔腾,勾勒出一道雄浑的“几”字弯,将富饶的鄂尔多斯盆地揽入怀中。长庆油田就扎根于这片沃土之上。从1970年至今,长庆油田已经走过了55年的光辉岁月。

  从昔日“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困境,到年产油气当量占全国六分之一的能源支柱;从外国专家“边际油田无开采价值”的论断,到新时代贡献油气当量最大、增长最快的能源新坐标;从诞生之初年产数万吨的小油田,到累计油气当量突破10亿吨的世界级特大油气田。55年来,长庆油田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扎根西部、战天斗地,以热血熔铸忠诚,以智慧叩问地宫,在鄂尔多斯盆地刻写下了一部油丰气盛的能源报国史诗。

  勘探突围:进军地球深部,筑牢能源安全“压舱石”

  今年9月16日,位于陕西吴起的一口石油预探井试油获得日产60.86吨的高产油流,不仅为陕北地区泥纹型页岩油勘探落实了新的目标,也为同类储层探索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实践依据。

  在油气开发领域,资源是基础,勘探是龙头。

  20世纪70年代初,党中央决策部署成立陕甘宁地区石油勘探指挥部,各路石油大军和解放军指战员“跑步上陇东”,展开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大会战,长庆油田应运而生,从此迈上能源报国的豪迈征程。1970年9月26日,庆1井的放喷,拉开了长庆油田开发的序幕。彼时的鄂尔多斯盆地勘探程度仅为14%,亿万年沉睡的地下油气宝藏,等待着被唤醒。

  对长庆油田来说,这里既得天独厚,又先天不足——地表黄土高原、沙漠荒滩,地下油气资源丰富,但储层致密堪比磨刀石。早期的勘探,受限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落后的技术手段,进展缓慢,产量长期在百万吨级徘徊。

  长庆油田大胆解放思想,打破认识禁区,创新提出“三个重新认识”思想,以盆地腹地为原点,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寻求突破。经过数十年的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和实践积累,石油勘探相继发现陕北、姬塬、华庆、西峰及周边4个10亿吨级整装含油富集区,累计探明油田36个;天然气勘探发现苏里格、靖边-高桥及盆地东部等4个万亿立方米整装含气区带,累计探明气田14个,新增油气探明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为油气开发夯实了资源根基。

  今年初以来,长庆油田深入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突出规模储量区集中勘探、陕北老油区精细勘探、战略目标区甩开勘探、伴生矿业区融合勘探,加快发现向探明、探矿权向采矿权的转化速度。先后在煤岩气、页岩油等领域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及进展,进一步拓展了油气勘探发展的新空间。其中,页岩油勘探规模增储进展顺利,完钻探井33口,完试的8口探井均获工业油流;煤岩气勘探增储新工程稳步推进,在储量落实、风险甩开、地质认识、技术配套四个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

  2025年,长庆油田风险领域在延长组前积体部署探井2口,其中一口探井试油获得52.6吨高产工业油流,展现出巨大的勘探潜力;在陇东致密气实施探井10口,完试的1口井获工业气流,进一步促进庆阳气田地质认识提升;在盐池西地区,开展多层系立体勘探,落实有利区15个。同时,进一步加强精细勘探,在石油浅层获得工业油流井15口。

  石油人常说:“油气在地质家的脑海里。”面对一系列老问题、新情况、新挑战,长庆油田不断攻坚勘探老区,勇闯战略新区,构建高效增储新格局,描绘出油气勘探好“丰”景。

  油气奔涌:冲破“磨刀石”桎梏,挺起能源保供“顶梁柱”

  石油天然气是我国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经济运行的“血脉”。

  自开发建设以来,长庆油田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富强紧紧相连。战马岭,攻宁夏,定华池,取吴起,走渭北,解直罗,一场场夺油争气的攻坚战在鄂尔多斯盆相继打响。

  1983年,塞1井的钻探发现和安塞油田的开发,开启了特低渗透油田效益开发之门;1989年,陕参一井的横空出世,实现了从单纯找油向油气并举的转变……从此,“南油北气,上油下气”的发展态势锐不可当,长庆油田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03年,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此后连续数年,不断跨越2000万吨、3000万吨……每一步都镌刻着长庆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

  2009年6月7日,习近平同志赴长庆油田陇东生产指挥中心调研,殷切期望长庆油田“创和谐典范、建西部大庆”。

  长庆油田始终牢记嘱托,勇挑重担,主动担当作为,全力加快上产步伐。2013年,油气当量跨越5000万吨,如期建成西部大庆。2020年油气当量达到6000万吨,2022年油气当量突破6500万吨,接连刷新我国油气田产量纪录,成为我国油气上产的重要增长极。2024年,长庆油田累产油气当量突破10亿吨,以油丰气旺的实绩实效展现了强国路上的长庆担当。

  2025年,长庆油田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锚定“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大力推进高效勘探和精益开发,抓紧抓实“四大工程”,全力保障能源当量稳中有增,“大”的优势持续巩固。油田开发紧紧围绕原油产量总体战、老油田稳产阵地战、储量效益动用攻坚战“三大战役”,狠抓老井稳产、措施增产、新井上产、轻烃超产、综治保产,油田稳产增效的基础不断夯实。气田开发聚焦主力气田均衡生产和新区效益上产,强化气藏精细管理,加快推进老气田“压舱石”工程、古生界源内气藏开发、苏西高含水气藏开发攻关,全面巩固国内最大气区地位。

  从老区到新区,从稳产到增产,长庆油田始终把端稳能源饭碗作为主责主业,不断稳固油气上产的基本盘,充盈着“长庆长青”的底气。

  低碳转型:提速新能源发展 争做绿色发展“排头兵”

  与50多年的油气勘探开发历程相比,长庆油田新能源开发距今仅有五年多时间。

  “十四五”开局之年,长庆油田首次将新能源与资源勘探、油气开发并列,定为三大主业之一,从战略高度研究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积极探索新能源与油气业务融合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的全新路径,努力加快形成油气为主、多能互补的绿色发展增长极。

  长庆油田把加快光伏建设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先手棋,充分依托油气资源、土地、电网、区位等优势,以分布式光伏、风力发电为绿色电力生产核心,以绿证交易为价值转化纽带,推动“风光+油气”融合发展,全力助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在新能源发展5年多时间里,累计发电量超10亿千瓦时,2828座光伏发电站实现了集中管控,36.4万千瓦时清洁电力实现了秒级采集与智能调度。2025年3月,长庆油田获得国家颁发的首张绿色电力证书(简称绿证),标志着长庆油田绿电开发“持证上岗”、步入效益生产新阶段。

  氢能是推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重要抓手。5年多来,长庆油田“氢”尽全力,通过开展采出水无纯化制氢试验,成功制取纯度99.99%氢气,达到产业化电解制氢标准等级。在储氢、输氢方面,首次开展了中低温固态储氢用氢示范,配套加氢系统实现储氢瓶在线充装,并通过进行首个“氢代油”先导试验,打造国内首个零碳钻井项目,探索氢能利用新场景和副产氢利用新路径。今年9月22日,长庆油田榆林气田南一干线成功注入氢气,标志着国内首条在役天然气集输管道掺氢输送先导示范工程顺利投运,此举为中国石油推动绿色能源转型、落实“双碳”目标注入了强劲的“氢动力”。

  从首个对外合作地热项目——兰州七里河马滩地热供暖开发示范项目投运,到兰州市七里河区1口地热井试水产量超2500立方米/日、井口水温达到81℃,从高陵产业园12.8万平米地热供暖制冷项目加快推进,到首个浅层地热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机械制造总厂生产办公基地地热清洁替代项目投产,长庆油田地热业务内外并举,“热”力全开。2025年7月10日,长庆油田杨凌示范区千万平方米地热开发首个项目顺利开工,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节能1039.91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68吨。10月9日,西安市主城区首个地热开发项目——长庆油田绿色智慧办公园区项目正式开钻,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65吨,减排二氧化碳3126吨。

  为让昔日上天为害的物质入地为宝,长庆油田将CCUS作为关键“减碳”技术,依托国家、中国石油股份公司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持续攻关与试验,攻克了油藏、注采、地面工程等3大领域15项关键难题,形成了以适合黄土塬地貌“三低”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驱替、防腐防气窜、二氧化碳循环利用、低成本碳源保供、安全有效埋存等为核心的“长庆模式”,为同类油藏条件下CCUS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长庆油田累计埋存二氧化碳达102万吨。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长庆油田一步步做强做优绿色低碳全产业链,构筑了加速上扬成长“第二曲线”的“增长极”。

  五十五载风雨兼程,五十五载波澜壮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庆油田正擎起昂扬奋进的风帆,努力把世界一流大油气田建设推向新阶段,矢志当好新时代能源保供“顶梁柱”,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长庆力量。

网站编辑 - 韩辰 刘小畅 审核 - 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