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快牛”得劲,“慢牛”奋蹄
钟 华
近期,《中国组织人事报》一篇题为《“快牛”勿用鞭打》的评论引发广泛共鸣。为何“快牛”总被鞭打,而“慢牛”却能安之若素?这一问题关乎工作作风,关乎公平效率,更关乎事业的发展。破除“鞭打快牛”的困局,需要系统思维和精准施策,为“快牛”松绑减负,为“慢牛”赋能加速,向“懒牛”亮剑警示,方能激活人才的“一池春水”。首要之举,在于树立科学的人才使用观,坚持“量才施用、均衡负荷”,关键还要构建精准科学的考核评价与激励体系。对于“慢牛”,要深入分析其“慢”的根源。若是能力问题,则需加强精准化培训和锻炼,帮助其提高履职本领;若是态度问题,则需加强思想引导和纪律约束,促其转变观念,跟上步伐。对于确属懒政怠政的,则必须亮出制度的“戒尺”,严格执行问责制度,形成“不担当就问责、不负责就追责”的鲜明导向。(摘自《当代广西》2025年第19期)
莫让“政绩滤镜”遮望眼
袁 强
“政绩滤镜”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其脱离实际、忽视实效的内核如一。有的沉迷“文字游戏”,把“政策执行走样”说成“落地呈现区域特色”,将“群众满意度低”表述为“期待值持续提升”,用修辞技巧掩盖工作短板;有的陷入“指标狂欢”,把“每月开了多少场讲座”、“党员打卡率多少”当作硬指标,却不管群众是否真正受益、学习是否入脑入心;有的热衷“视觉包装”,PPT制作追求动画炫技、3D特效,汇报视频讲究电影级画质,却对数据真实性、问题解决情况避而不谈;还有的滥用技术工具,无人机拍摄反复聚焦“领导巡河”、“志愿者清扫”的摆拍画面,实际防汛措施、背街小巷清理却无人问津。这些“滤镜”看似是工作方法的异化,实则是政绩观的扭曲——把“被看见”当成工作目标,把“材料好看”等同于“工作干好”。
破除“政绩滤镜”,关键在于校准政绩观这杆秤,让“人民满意”成为唯一标准。要强化思想引领,引导干部深刻思考“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好政绩”,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要完善考核体系,健全“材料核验+实地查验+乡语口碑”的立体评价体系,多到田间地头听真话,少在会议室里看材料;多问群众“获得感”,少看报表“完成率”。要持续为基层减负,从制度层面压缩形式主义生存空间,让干部从“过度留痕”、“材料竞赛”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精力服务群众。(摘自《四川党的建设》202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