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经济制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
——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经济制度理论
王生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经济制度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经济制度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经济制度理论,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有机体系,揭示了经济制度变迁的普遍规律,创新发展了经济学说中的经济制度理论,为我们进一步筑牢高质量发展制度根基、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推进经济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
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合理的经济制度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建立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才能促进发展、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没有可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更无法照搬照抄他国经验,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时代条件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百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成功探寻出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发挥制度优势尽快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艰巨历史任务。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国家计划调节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力破解了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瓶颈制约,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后,面对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过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我们党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吸收和借鉴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我们推动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相关制度,创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推动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首次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严重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比如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不完善、政府职能定位不清、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法律和制度不完善、财税金融体制不健全等,亟须通过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新特征和外部环境新变化,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健全已有制度,根据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进行了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概括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系统部署。经过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乘风破浪、稳健前行,开辟了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二
经济制度集中体现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规定不同生产关系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制度好不好,直接关系社会生产力发展,决定着国家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将我国经济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体系,深刻指明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对经济制度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经济制度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引。
第一,进一步完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制度。曾有观点认为,党的领导应该在政治方面而非经济方面,经济的决策权应完全交给生产者、消费者等经济主体。党究竟能不能管经济?能不能管好经济?这是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这些重要论述,对党与经济工作的关系进行了创造性阐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辩证关系的思想,有力指引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决定重大经济事项,中央财经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领域重大改革,党领导经济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第二,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基本经济关系在制度上的表现,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对经济制度的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多年来,我们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运动。这一新的概括,从生产环节拓展到分配、交换、消费环节,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更加全面,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极大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造活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日益强劲。实践表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2025年5月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一次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写入法律,第一次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第一次明确规定“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图为当日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摄
第三,深化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同时,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这些重要论述,系统总结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深刻阐释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地位、方法论等问题,引领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展开、系统性推进。
第四,统筹做好各领域各环节的重要制度建设。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决定市场经济的具体运动样态。只有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特别是针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具体表现,加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经济制度建设,才能确保经济运行稳定,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代财税金融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瞄准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和民生领域的难点痛点问题,设置改革议题、生成改革方案,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创新,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
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制度管不管用、有没有效,经济发展成就是最好的试金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书写了快速发展奇迹,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踏步赶上了时代。1978—2024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8.8%,远高于全球经济同期约3%的增速水平。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备受冲击,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国际、自然等领域的挑战纷至沓来,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但我国经济始终稳健发展,一步步实现历史性跨越,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2012年至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近135万亿元,年均增长6%,增速是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近两倍,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2012年的11.3%提升至2024年的17.1%。“十四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后,先后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科技创新成就斐然,尽管受到一些国家各种遏制打压,但我国创新成果频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标志性科技创新产品。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5年的第10位,成为10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深度求索大模型(DeepSeek)、国产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等创新成果竞相迸发。今天,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很多指标、科技领域的许多项目、军事国防等方面的建设能力,都赶上、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这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如果没有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制度支撑,显然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实践的沃土必然催生理论的硕果。基于中国这样的伟大实践总结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特别是其中的经济制度理论,不仅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还深入回答了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才是管用有效的制度、怎么样建设管用有效的经济制度等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经济制度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具有回应时代之问、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普遍世界意义,为人类社会探索更先进更有效的经济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闪耀着科学真理的光芒。
这一科学理论,深刻指明经济制度要在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基础上博采众家所长,既不能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纵观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经济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经济制度模式。即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因为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等不同也存在不同的经济制度模式,有学者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制度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德国、法国等国则是与之不同的莱茵模式。如果无视本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等因素,认为存在经济制度上的“飞来峰”,拿过来用就可以,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的制度模式不能借鉴。一定历史阶段成功的经济制度既蕴含着独特性,也蕴含着普遍性因素,是各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人类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所以管用有效,是因为这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演化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也是充分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制度的成果。一方面,这一制度充分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另一方面,这一制度充分吸收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制度的合理因素,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和制度智慧。
这一科学理论,深刻指明管用有效的经济制度必须处理好政治与经济、效率与公平、民主与集中、劳动与资本、自主与开放等问题。当前,一些国家内部增长与分配失衡、资本与劳动对立、政策短视等问题日益突出;有的发展中国家则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丧失独立自主发展权。产生这些问题的背后,很大原因与经济制度有关,没有处理好政治与经济、效率与公平、民主与集中、劳动与资本、自主与开放等问题。比如,有的国家的经济制度就是为特定资本利益集团所安排,必然破坏社会公平、损害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拉大贫富差距;有的国家的经济制度设计只讲形式上、程序上的民主,忽视必要的集中和政策执行力,结果就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经济政策来回“翻烧饼”,迟滞国家发展;有的发展中国家则在新自由主义“全面私有化”、“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等思潮影响下,把关系国家命脉的行业产业交给国际资本垄断集团,后果就是仰人鼻息、任人摆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有效整合多元主体利益诉求,保障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相结合、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相一致,确保宏观政策不为任何特殊利益集团所左右,发展战略保持长期稳定,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时代的巨变必然要求持续推进经济制度创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体系。要深刻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经济制度理论,不断将其中的规律性认识转化为能动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提供坚强保障,也为世界现代化探索更先进的经济制度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