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义兴 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首席技师,集团公司技能专家
获奖感言
我是百万石油人中的普通一员。这份沉甸甸的殊荣将鞭策我牢记初心使命,传承劳模精神、石油精神。我将扎根基层、开拓创新,以解决一线的难点、痛点、卡点为己任,让油井多产油、气井多产气,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石油人的智慧和力量。
“油井和人一样,有生命周期,会‘生病’,比如不出油了、不产气了,或者产量降低了。修井工,专业术语叫井下作业工,要干的事就是‘治病’,所以修井工有个外号叫‘油井大夫’。”杨义兴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
杨义兴今年49岁,从事修井工作30年,修好了1300余口高产井,也为自己“修”出了一条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人生之路。
“修井不只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
1995年,19岁的杨义兴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长庆油田的修井队。第一次参与野外作业,他说:“心‘拔凉拔凉’的”。
当时是11月份,陇东已经零下20多摄氏度,杨义兴和工友坐在解放牌大卡车的翻斗里,吹了20多公里的山风才到井上。从早晨8点出发到凌晨4点返回,露天干了20个小时,凌晨的风刮在脸上跟刀片割一样,他又冷又饿,新发的工服也被油泥弄得“面目全非”。
一段时间后,杨义兴决定不干了。1998年,他通过成人高考如愿考上西安石油大学。2001年毕业,他有了选择岗位的机会。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他选择回到修井队。他说:“因为上了大学,从心里看得起修井这份工作了。”
再次成为修井工,杨义兴一点点找回了丢失的自信。他如饥似渴地学本领、练技术,渐渐得到了厂里和油田公司的认可。2004年,杨义兴一举拿下全国石油石化系统职业技能竞赛铜牌。凭借扎实、过硬的技术,2009年,他成功竞聘为集团公司井下作业技能专家,组建起创新工作团队。他感觉自己终于能挺直腰杆告诉大家:“修井不只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
“这次作业挽回经济损失3100多万元”
2011年11月,长庆油田采油十厂怀平6井在射孔作业时,不慎将300米长的射孔枪、射孔弹碎片以及配套钻具掉落在井中,必须及时将这些井下落物打捞出来。怀平6井是一口水平井,井深2100米,在地下又拐了个弯,水平延伸了900米,井下落物就躺在水平延伸的套管中。这当时在中国石油尚属首例,没有经验可借鉴,也没有配套工具。
杨义兴和十几名团队成员搭了3间“铁皮房”住在井场,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历时4个多月,经过仔细研究地层特性和井筒状况,自主研发12件针对性打捞工具,成功“救活”了这口井。杨义兴告诉记者:“这次作业挽回经济损失3100多万元,抱回7个国家专利。”同时,这次作业还填补了长庆油田水平井复杂大修打捞作业的空白。
“在创新的舞台上,产业工人大有可为”
2014年,长庆油田成立“杨义兴创新工作室”,更加坚定了杨义兴带领团队干好修井事业、把修井技术传承下去的决心。他和团队成员一年至少有7个月待在修井现场,围绕油田井下作业练技术、搞创新,解除各类“疑难杂症”。同时,走到全国性、行业性技术比武赛场上为长庆“争金夺银”,在国内、国际展会上展示长庆创新成果。
2023年,“杨义兴井下作业技能专家工作室”从采油十厂移交到油气工艺研究院管理,杨义兴更忙了,但他的心头始终挂着一线的难题、工友的期盼。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他也不忘为一线工人发声。
截至今年4月,工作室研发的特色工具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1项,58项技术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修井现场废液回收装置”“修井现场自动化消防”属国内同行业首创。
如今,杨义兴的名气越来越大,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但最让他自豪的是,他始终在干修井工作,也做好了这一辈子不换岗位不换工种、把修井工作做到极致的准备。他坚信:“在创新的舞台上,产业工人大有可为。”(特约记者 安祥燕 通讯员 刘虹秀 黄慧)
同事眼中的他
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井下作业与工具研究所赵广民:他是大家眼中的劳模,也是我心中的好大哥。每次去找他咨询疑难问题时,他总是笑脸相迎,倾囊相授。他把修井作业做到了极致,也用专业诠释了技能专家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