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死亡之海”,一场静默而壮阔的绿色革命正在上演。中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和田洛浦县万亩沙漠治理项目如同一柄锋利的绿色之剑,刺破了和田地区的漫漫黄沙。这不仅是生态版图的重塑,更在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等多领域掀起深刻变革,成为边疆绿色发展的时代标杆。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座谈会,作出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的决策。6月8日,中广核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签署《共同推进南疆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吹响向沙漠进军的号角。2024年1月,万亩治沙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动工,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覆盖万亩区域,包含场地平整、管网铺设、沙漠土壤化改造及种植等系统工程,一场人与自然角力的宏大工程就此拉开序幕。
图为中广核和田洛浦县万亩沙漠治理项目开工建设的场景。 中广核供图
工程建设期间,遭遇了严峻考验。据安全质量环境管理专工徐小刚介绍,项目建设期间遭遇沙尘暴袭击高达18次,部分地块重复播种4至6次;夏季地表超50℃高温,复杂地质与输电障碍加剧施工难度。面对重重困境,项目团队摸索出“沙漠生存法则”:采用弹性作业制,错峰正午高温;创新应用螺旋桩基础技术,无需大面积开挖即实现稳固锚定;铺设百公里运水专线结合微喷灌技术节水增效;搭建智能化管理网络,借助无人机巡航与物联网监控打造“数字孪生”工地。中广核人以“严慎细实”作风和“挂图作战”精神,建成世界级光伏电站,锻造出专业建设队伍,为未来同类项目储备了技术与人才。
项目以科技创新攻克沙漠种植两大核心难题,即水肥的极易流失与风沙对作物的毁灭性威胁。项目引入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沙膜”技术,在沙层20厘米深处施加特制植物纤维黏合剂,使沙粒凝聚成“类土壤”结构,实现保水保肥;采用特殊高分子固沙材料固定沙丘,杜绝风沙拔苗隐患;高分子成分还能激活土壤微生物繁殖,优化根系环境。该项目实施为沙漠农业开创了技术新路径。
2024年6月,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当大型指针喷灌机旋转着划出银色水线,第1兆瓦光伏板阵列精准捕捉到塔克拉玛干的第一缕金色阳光,14公里长的生命管网成功串联起5口深机井的汩汩活水——这意味着,曾经死寂的万亩沙地,仅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便完成了从无边黄沙到盎然绿洲的史诗蜕变。通水、通电、通气等生命线工程全线贯通,大规模的土壤改良与作物播种同步收官,“中广核速度”在浩瀚沙海深处镌刻下绿色的传奇。
图为中广核和田洛浦县万亩沙漠治理项目在2025年种植的2000亩苜蓿。 中广核供图
耕耘终得硕果。项目通过规模种植狼尾草、苜蓿等耐旱植物,成功实现了超万亩连片沙地的有效固定与绿化覆盖。仅2024年就种植狼尾草2520亩,累计收割717吨。目前,2000亩苜蓿长势良好。通过牧草种植,项目每年可新增优质苜蓿等干草类饲料供应约3000吨,足以满足400头牛或5000只羊的全年饲草需求。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项目深入推进,西瓜、土豆、向日葵、玉米、西红柿等数十种经济作物将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这些作物的种植不仅创造经济效益,更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沙漠腹地构建起一个循环经济绿洲。
万亩沙漠治理项目,不仅是绿色工程,更是民生工程。项目建设运营为洛浦县提供超2000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奥吐拉依热克村村民阿卜杜瓦日斯・伊民坦言:“过去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如今参加沙漠治理年收入4万多元,生活好多了。”多鲁乡托克拉日克村的艾买尼亚孜夫妇更凭借项目部工作,家庭年收入从2万元跃升至10万元。项目提供从基础作业到技术管理的多元岗位,让居民既获得稳定收入,又掌握种植技术、设备维护等实用技能。随着项目推进,沙漠逐步绿化,区域风沙天气减少,空气质量改善,绿色植被不仅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更提升了居民的生态幸福感。
中广核洛浦万亩沙漠治理项目在极短时间内树立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三重标杆,成功推动了当地新能源产业与荒漠化治理、现代绿色农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彻底打破了和田地区过去依赖传统农业和资源型产业的单一、粗放发展模式。光伏产业的兴起带来了清洁能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绿色农业的发展则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为南疆经济的绿色、可持续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防沙治沙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强国建设与民族永续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沙漠治理是需长期投入的艰巨任务。中广核新疆公司产业发展部副经理严浩表示,中广核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深化“沙漠治理+光伏农业”等融合业态,让洛浦绿洲成为防沙固沙的科技标杆与边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从一纸协议签署到眼前绿意盎然,中广核和田洛浦项目以不足两年的建设速度,书写了中国生态治理的恢宏奇迹。当光伏矩阵在沙丘间闪耀,世界看到的不仅是沙漠退缩,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边疆的生动实践——以科学为基、创新为翼、民生为锚,荒芜之地也能孕育希望绿洲,为民族永续发展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