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田間地頭此起彼伏的小號聲逐漸匯集到一起時,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迎來一天的客流高峰。
小號聲匯集的地方叫東堂,是東升村的游客接待中心。室外的草坪上,一個二三十人的旅游團在遮陽棚內茶歇,10多名小朋友在比賽誰能把手中的小號吹得更響。與草坪上的熱鬧相比,室內安靜了許多。一群年輕人在青村茶社品茗聊天,更多的人則循著回廊,參觀北碚區和西南大學共同打造的沉浸式文化展廳。
“‘親子游’的客人一般要晚一些到,前面已經到了6個旅游團,最遠的來自內蒙古。”東升村黨總支書記江洪流說,“五一”當天雨很大,村里只來了300多位游客,后面幾天天氣不錯,客流量很快就上來了。
東升村距離北碚城區約40公里,是北碚萬畝現代糧油產業示范區和鄉村振興示范帶的核心區。20世紀70年代,東升村村民開山鑿石,歷時10年建成了總長83公里的柳蔭水渠。如今,當地借助水渠,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吸引了不少游客。
柳蔭鎮黨委書記何波介紹,近年來北碚區和西南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等高校合作,挖掘整理鄉鎮各具特色的農耕文化,修建修復鄉村公共文化空間。
原建于1956年的柳蔭糧站已荒廢多年,四川美術學院與柳蔭鎮共同盤活這一閑置資產,打造了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的柳蔭藝庫,設有百年鄉村建設與鄉村美育廳、柳蔭農耕文化遺產專題展、中小幼學校鄉村美育博物館、糧食館等展館,被譽為最美鄉村文化空間。
在東升村,有村里的中小學生在墻壁上創作的巨幅“農家樂”畫作,有各家各戶捐獻日常用品砌成的“大團圓”文化墻,還有新華書店設立的“周末加油站”公共閱讀空間。40多歲的李曉靜老家在湖北,大學畢業后留在了重慶,她和丈夫喜歡周末和節假日帶兩個孩子來東升,“孩子們在這里能敞開撒歡兒,我們也在這里暢想老家鄉村的變化”。
在柳蔭鎮西河村堰口六社巖腳灣小院,游客們見到了一場關于土地流轉和鄰里糾紛的模擬法庭調解。北碚區駐柳蔭鎮工作隊隊長姬瑞麗說,巖腳灣小院常住人口42人,平均年齡超過65歲。為激活鄉村振興動能,柳蔭鎮與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共同探索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振興“青老共治”模式,推出以院落為基本單元、以微治理和農事體驗為特色的“院落研學”。去年9月以來,巖腳灣小院接待西南大學研究生思政課堂學員超過1100人。